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稿源  »  正文

激活城市“第一动力” 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引擎

2017-01-25 08:1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我市瞄准产业发展急需,拓展招才引智平台。图为2016年5月14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深圳行”举行招聘会,引来众多中高端人才

我市瞄准产业发展急需,拓展招才引智平台。图为2016年5月14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深圳行”举行招聘会,引来众多中高端人才

新年伊始,市领导率队开展新年专家人才慰问工作,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暨专家人才新春座谈会也成功召开、氛围热烈,全市“四大班子”领导、人才工作者、优秀专家人才代表欢聚一堂,回首过去一年成都人才事业的“大跨步、上台阶”发展,共商未来人才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激昂飞跃。会议的隆重召开,充分展示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支持创新创业的决心;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海纳百川,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和魄力。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以“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思路,加快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引领,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以赴外招才引智系列活动为载体,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保障,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大力培养开发本土人才,合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着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为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才加速聚集的局面正在形成: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22万人,近三年来,人才规模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672人、顶尖团队55个,分别占全省的84%、75%;“成都人才计划”专家349人、顶尖团队28个。人才总量快速增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人才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人才红利”充分释放,为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不竭动力。

政策创新、科学引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创新方式、精准扶持,“高精尖缺”人才持续聚集;突出重点、分类培育,本土人才基底有力夯实;强化保障、精细服务,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才事业新形势、改革创新新机遇,全市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管人才,以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人才高地、推动成都人才发展环境提质升位为目标,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链条构建需求,全面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加快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人才智力服务平台、青年(大学生)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产业实用人才技能提升平台建设,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率不断提升。

创新政策、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要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关键在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人才活力迸发、创新创业要素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

一年来,全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理念,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机制之基催生政策之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

强化顶层设计,擘画发展蓝图,一系列政策举措适时出台:加强政策集成创新。集成各方政策资源,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出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提出成都有史以来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十条人才举措,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注重科学规划引领。制定出台“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六个重大人才专项”“十大重要人才工程”、构建“四个重大人才平台”,明晰了未来五年人才工作蓝图。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10号文件精神,创新出台全市重大人才纲领性文件——“成都人才36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前瞻性的改革举措,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制定《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事业单位人才改革,出台《特需人才引进办法》,市场化选聘产业领域精英充实到“四中心一枢纽”建设重点部门。

开放视野、广纳群贤

“高精尖缺”人才聚集呈现新态势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完成六大历史任务”的重大要求和市委“157”总体思路,奋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各方面优秀人才充分涌现。

一年来,我市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开放合作引才聚才,实现了高端人才充分集聚、人才活力竞相绽放。

瞄准产业发展急需“高精尖缺”人才,创新招引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同步揽才:深化高端引才项目。全面升级“成都人才计划”,完善引才程序,加大扶持力度,实行分层分类资助,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吸引力。实施引才“黄金眼”战略。在全国率先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高端人才全球搜索系统”,入库人才达60多万,实现对人才供需信息的动态把握、精准投放和有效衔接。拓展招才引智平台。成功举办“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深圳行、上海行、美国行”招才引智活动,吸引各类中高端人才2300多名,引进人才280名。举办“2016成都全球创交会”“海创荟”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的城市名片。

分层分类、夯实基础

本土人才基底持续做强

一年来,我市构建了有序突破、竞相发展的多层次本土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培育工程,多措并举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激发本土人才创造活力,形成人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的发展格局,加快培养储备一批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针对本土人才特点,实现人才的差异化培育,各类人才开发计划顺利实施: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从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十大领域遴选91名急需紧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分类培养。重视青年人才培育,实施“创业新星计划”,会同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在蓉高校和创新创业载体,选拔培育约100名创新能力强、创业项目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大学生)“创业新星”。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实施“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围绕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持续强化“工业强基”人才储备。

强化扶持、注重激励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

一年来,我市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持续优化人才扶持措施,完善双创平台、提供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激励标准,创新激励措施,为人才事业蓬勃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积极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深化校地合作,激励扶持机制竞相建立:加大人才投入,市级财政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由1.2亿元提升至2亿元,带动区(市)县投入31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近100亿元跟进,构建起全链条人才扶持机制。强化金融扶持,研究制定《成都市产业引导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依托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组建规模1.5亿元的“天府英才创业投资基金”,与成都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科创投”“科创贷”等融资服务,“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金融支持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开展“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海创荟”投融资对接活动,帮助专家人才企业顺利融资、成功上市。搭建双创平台,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梯级孵化体系,深化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人才、项目合作,打造菁蓉镇、蓉创广场等人才特色聚集区,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推动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

优化环境、强化服务

人才强市形成新气象

一年来,成都坚持“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才在蓉工作、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汇集人才的“聚宝盆”。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治理方式,构建“市人才办+人才发展中心、人才发展促进会+新型人才工作站”的“1+2+N”多元管理机制,推动人才管理机制从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转变。注重政治引领,研究制定《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专家实施办法》,建立市领导与专家人才直接联系制度,将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强化专家人才国情研修,邀请在蓉国家和省“千人计划”“成都人才计划”专家人才代表,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精神宣讲。营造优质环境,出台《开设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别通道实施办法》,在全国率先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打造“人才之家”,在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设立出入境服务站,专设知识产权和法律、金融财税、新三板上市3个专项服务办公室,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新型人才服务中心”,为专家人才提供涵盖出入境、就业、教育、医疗、购物等全方位优质服务,营造具备国际品质的“类海外”工作生活环境。发挥智力优势,面向全国重点高校特聘了22名优秀专家建立了首批“新型智库”,全面提高市级部门决策科学化水平。积极开展专家人才走进区(市)县活动,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大规模开展元旦春节期间看望慰问专家人才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专家实验室或家中,送去新春美好祝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双创文化蔚然成风。

徐雪 韩居正 记者 侯初初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