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年伊始,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文件现实针对性很强,就是要为系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从这个意义而言,《意见》为成都站在历史新起点加快发展撑起了一把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伞。
从人才发展方向看,《意见》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意见》共6000多字,涉及思路目标、人才管理、引进、培养、支撑、激励、评价、流动、党的领导等10个方面,共计36条,集中体现了近年来成都市在人才发展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特色。比如,在2016年颁布的“成都新十条”中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等,就纳入了《意见》。
从《意见》具体表述和行文重点来看,集中突出了改革发展这条主线。人才发展要达到什么目的,实现什么目标,《意见》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经过3年努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人才支撑发展的格局;5年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成人才强市。
从成都人才发展趋势看,《意见》打消了各方顾虑。从各级党委政府的层面而言,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之后,急待成都能够制订一个更宏大的人才发展战略。从成都发展的优势来看,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简阳改由成都代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天府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六大历史性机遇,成都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更加强劲。但如何把这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变为改革发展的成都优势,关键还需要人才去支撑,需要人才去落实。从成都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在经济体量突破万亿级之后,在肩负国家使命重任之后,明显感受到了人才发展的掣肘,尤其是国际高端人才、新兴产业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意见》的出台,无论是从人才谋求自身发展角度,还是高校高质量培养人才,或者是党委政府吸引和培育人才都有了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从人才发展关键环节看,《意见》激发了双创内生动力。意见从十个方面进行了政策性规定,把握住了关键环节。从人才管理看,拥有人才不是最终目标,关键是要管好人才。不能把人才当绣花枕头,当门面装点,而是要做到灵活有效的管理。从职能转变,到用人主体自主权,从市场主导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建,成都力图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从人才培养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都亮出了高标准和大刻度。从创新型科技人才,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再到人才培训,都强调要与国际接轨,都必须具有国际水准。从人才激励措施看,成都措施到点到位。既有科技成果方面的“三大改革”,即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和科技成果收益权改革,也有知识产权、投融资扶持、高层次人才产品市场、人才奖励体系等方面的多向激励。
当然,撑起“一把伞”,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伞下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对于各级党委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抓落实,既要用好用活人才发展的政策保护伞,也要让人才主动投身到成都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创新创业,从而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张 继
原标题:成都为人才发展撑起一把“政策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