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在春节前夕的“扫尘日”,65岁的村民蔡正坤起了个大早,赶到新家打扫卫生。新家位于达州市达川区木子乡水口村1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天前,村两委组织给全村搬迁户的新家贴上了对联,挂上火红的灯笼。
村支书黄前国告诉记者,这些天村民陆续迁入新居,“天天都有喜庆的鞭炮声”。
不止水口村。自2016年3月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达川区通过建立行政审批快速通道,统筹规划,将易地搬迁与脱贫致富通盘考虑,安置了1255户4180人,涉及49个贫困村。
房子怎么建?群众全程参与
木子乡工人村去年8月实行易地扶贫搬迁统规统建,73岁的村民龚德炯有了个新头衔——村建房理事会会长。“基础打好没有,水泥标号是不是达标……”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施工现场,直到晚上工人们收工了,他才“下班”。
达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的住房建设实行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三种方式,由乡镇党委政府负总责,群众全程参与。
对选择统规联建、统规自建的,由区上统一提供设计施工图,搬迁贫困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自主建设。对于像工人村一样选择统规统建的,则由村委会负责,成立建房理事会开展相关工作,按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理事会下设安全组、质量监督组、理财组、纠纷协调组。
记者在木子乡工人村建房理事会名单中看到,龚德炯不仅是会长,还兼任质量监督组与纠纷协调组组长。“前几天有一栋楼在盖瓦了,我发现他们没有钉钉子,这样肯定不牢靠,就叫他们都停下,否则拒绝验收。”龚德炯说,“大家推选我当会长,一定要对得起乡亲的信任。”
资金流向也是关注焦点。根据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人均有2.5万元的建房补贴、3万元的基础设施附属工程款,加上随迁户的建房款,工人村此次易地扶贫搬迁款大约有800万元。“我们把这笔款在农商银行开了一个账户,设四个章加一个公章,几个章齐全才能取出钱来支付工程款。”龚德炯说,目前,建房理事会支付了两次进度款。
为兼顾各村实际情况,形成统一风貌,达川区以工代赈办邀请5家专业机构到集中安置点做规划设计。“设计团队深入每个村,与群众商议安置点的布局、选址、大小和风貌,请专家和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参与方案评审。”
加大搬迁后的产业培育力度
前几天,水口村村民文学友在新家的厨房生上火,算是正式搬家。
文学友原来的家在山崖边,居住条件艰苦。去年,当地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符合条件的,人均有2.5万元住房补贴。水口村地处吴家岩地质滑坡段,需避让的搬迁户不少。木子乡多措并举,进行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
首先在1组离村两委比较近、原有村民集中的地方设置安置点,集中安置了20户69人。文学友等8户40人离自己的产业比较远,则自行选择分散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后,村里引进业主进行投资。”据黄前国介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有了成片的土地,引进业主走农旅结合的路子,种起了花卉苗木,开发了两个大池塘搞垂钓。
目前,当地正以搬迁群众脱贫奔康为目的,进一步加大搬迁后的产业培育力度。□徐洋本报记者 刘志刚 张杨 徐莉莎
原标题:新家挂上红灯笼 喜庆鞭炮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