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绵竹市创业就业基地新年味道十足,创业者聚在一起迎新年。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1月27日发自眉山市东坡区
穿新衣,过新年。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还有另一种让人激动的声音:小鸡欢快地咯咯叫、柑橘树长势茁壮、玫瑰迎风生长……
除夕日,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深入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的养鸡场,三苏乡的柑橘园和玫瑰园,探寻三位返乡创业者发展特色种养业的故事,感受到“三农”发展的新气象。
三位返乡创业者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放弃城市里优渥的工作生活条件,满载思念回乡创业,都源于一个信念:城乡统筹发展大有搞头,农业的希望在田野。他们的创业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让高素质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杨祎:
回乡创业生态养鸡只为更多人吃上安全食品
沿着宽敞的乡村道路走去,远远地就听到鸡鸣声。1月27日,除夕,当许多年轻人在休闲迎接新年的时候,27岁的杨祎却在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五皇村11组的大亩山生态养殖鸡场里照看小鸡苗。“12天前,刚刚孵化了2000多只鸡苗,都在暖房里,正是看护的关键时期。”杨祎边说边查看活蹦乱跳的鸡苗。
站在记者眼前的杨祎娇小美丽,穿着打扮与同龄人一样时尚,但却干着大多数同龄人不愿意从事的养殖业。大亩山畜禽养殖农场是杨祎回乡创业的第一个项目,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学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北京50万元的年薪和时尚生活,2014年回乡做起了“养鸡专业户”。
放弃优渥薪酬回乡创业,源于杨祎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她生病想补补身子,走了北京五六个市场都没买到土鸡。“从市场上买回的鸡,炖了不到半小时就烂了。这件事让我对食品安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产生了担忧。”杨祎说,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受到触动后决定回乡办生态养鸡场。
说起生态养殖,杨祎如数家珍。“鸡是很懒惰的,吃饱以后就不爱运动。我们早上一般喂玉米粒,并且不会喂太饱,逼着它们去运动。”杨祎说,这些鸡都在林下跑,吃的饲料也是麦麸、玉米、鹌鹑蛋等混合生态饲料,与普通的笼养鸡3-4个月便出栏相比,这些生态鸡会养到8-9个月才卖。
“我们的养鸡场安装了可视化系统,顾客可随时看到鸡场的情况,还安装了自动饮水器24小时供应系统。”说起鸡场里的科技元素,杨祎十分自豪:农业要做得好,保证农产品质量是关键,这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参与进来。
不是农业科班出身的杨祎,从教科书和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出自己的养殖经验。“养鸡两年多,困难肯定是有的。记得刚开始时,有一次在对鸡苗防病治病的过程中操作失误,鸡苗死亡过半。”杨祎说,风险高、投入大,这是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的原因。
投入大,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精力的付出。就眼下来说,刚刚孵出的2000多只小鸡呆在暖房里,每隔一个半小时就要喂一次食,夜晚也不能间断。
“虽然辛苦,但我务必坚守生态养殖方式,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杨祎说。
养鸡场里新产的鸡蛋,放在桶里等待运到市场上去销售,定价每斤11元,“以前卖15元一斤,为了让更多人吃上安全食品,我们调低了价格,并坚持不涨价。”杨祎说。
现在,杨祎在眉山城区开了一家生态鸡汤面店作为展示窗口。“我的面店,生态菜品是最大的特色。”
郑继辉:
引进智控水肥系统 助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
1月27日,当记者来到眉山市三苏乡三苏源农场时,看见农场500多亩的柑橘园里有很多“洋”设施,智控一体化水肥系统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这个系统,我就可以用手机APP远程操控,给果园灌溉施肥。”农场负责人郑继辉指着柑橘树下黑色的滴灌管介绍,500多亩柑橘园,只需4个多小时就可以灌溉完。
柑橘产业是三苏乡特色农业,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来源。然而,由于理念落后技术差,柑橘产值并不高。32岁的郑继辉从西昌学院农学院毕业后,回乡开了一家农资店。开店过程中,经常有乡亲向他咨询柑橘种植技术,渐渐地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建一个标准化柑橘生产示范基地,提高柑橘的附加值,帮助乡亲们增收。
2015年,郑继辉在三苏乡明光村和胜龙村共流转土地530亩,建起三苏源农场。作为三苏乡人,郑继辉家里也种有柑橘,但他的种植理念与父辈不同。“好的柑橘要从种植做起。”“我想要的是管理现代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品高质量。”走在农场的小道上,郑继辉介绍说,他专门从以色列引进了智控一体化水肥系统,这项技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肥液与灌溉水均匀地输送到柑橘根部土壤,可有效提高成果品质。
白色的连栋大棚,是农场里正在试验的新技术。大棚里,一株株1米多高的柑橘树长势茁壮。“大棚里有窗帘,有天窗,能够控制光照、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可克服大棚外种植给果实套袋的麻烦,减少用药,提升成果的糖度。”郑继辉说。
对标准化示范现代农场而言,光有种植技术远远不够。郑继辉介绍,“这里还需要一弯碧水,水边会有植物、草坪、茶室、咖啡、书吧、垂钓。”这个梦想,未来将会在农场里一块30余亩的河滩地上实现。“标准化生产是手段,让乡亲们受益才是目的。”郑继辉和2000多农户签订了统一种植承诺书,由他提供标准化种植技术,种植户按照标准种植,生产的柑橘由郑继辉以高于市场价2角至3角的价格收购。他在朋友圈写道:“只有让农户受益,才能大家受益”。
余名界:
种植食用玫瑰花 致力推广东坡文化
“没有冻着,长势不错,春节后按计划扩大规模。”1月27日,大年三十,在眉山市东坡区三苏乡胜龙村,余名界没闲着,吃完早饭,就忙着到离家500米的玫瑰园里看苗子长势。虽是寒冬,玫瑰园里仍有少量玫瑰迎风怒放。
30岁的余名界2016年回乡流转了160多亩土地,种植了60多亩食用玫瑰,包括伊丽莎白等50多个品种,并注册了“程夫人”商标。“男娃儿种玫瑰,新鲜!”胜龙村村民刘华全觉得余名界的想法有点奇怪。
余名界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先后在成都进出口食品公司从事质检和销售工作,在海南种子公司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差点在大城市买房安家。
“国家出台政策推进农业发展,为何不回乡发展呢?”余名界没有犹豫,决定回乡创业。
拿到160亩流转土地后,余名界开始四处考察,葡萄、柑橘、李子、猕猴桃、药材等,最终都一一否定。“要搞差异化竞争,才有市场竞争力。”
余名界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外婆都要做玫瑰汤圆和玫瑰饼,芳香甘美的味道回味无穷,但后来就没有吃过了。“买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为何不自己种?”
余名界开始收集、关注玫瑰的相关资料,并去海南、昆明、丽江等地考察。邀请云南花卉专家前来帮忙,引进了具有专利权的食用玫瑰品种。去年6月,他引进玫瑰苗,不到10天就陆续开花。玫瑰园就在东坡区三苏乡省道106线旁,花香引来不少路人停车拍照。
看到盛开的满园红玫瑰,余名界赶紧联系成都的蛋糕坊定做玫瑰饼。“2000多盒玫瑰饼赚了3万元。”小试牛刀,余名界更有自信了。
余名界出生的三苏乡,也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出生地。他从小就听着苏东坡和他母亲程夫人的故事长大,慈母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为此,余名界申请注册了“程夫人”品牌,致力借助玫瑰花产业推广东坡文化。
三苏乡正在挖掘文化魅力,打造“三苏历史文化名镇”。“接下来,我要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做到500亩,同时配套餐饮娱乐设施。”余名界说,将努力实现食用玫瑰一二三产产业化,为眉山近郊型观光旅游发展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徐虹 刘云飞阳帆袁丽霞)
原标题:归巢大雁展宏图 返乡创业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