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的新春文艺演出上午10点准时开始,乡亲们带着各自的节目登台献艺,高音喇叭传出的歌声响彻山野。台上表演热情洋溢,台下村民笑逐颜开。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1月28日,正月初一,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文化院坝迎来中江县红丝带艺术团带来的“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文艺汇演。虽然气温只有几度,但热闹的气氛和精彩的演出,吸引着乡亲们来到文化院坝。
集凤镇计划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基础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正通过文艺汇演、年画文化上墙、“四好”示范户等方式浸润村民的生活,走进大家心里。本报“新春走基层”中江小分队走进石垭子村,体会“四好”新风尚。
80后对家乡的变化连称惊讶
“文化生活要丰满,农民家家有存款,邻居互助促和谐,看巨变……”文艺汇演中,“四个好”三句半节目用朗朗上口的大实话,反映集凤镇从内到外的变化。“为了今天的演出,我们年三十都在排练。”创作者兰序天是附近玉池村退休教师。虽然在这个三句半的表演中,几位大龄演员还时不时瞄一眼贴在锣上的台词小抄,但石垭子村的乡亲们依然对这个节目报以热烈的掌声。
78岁的刘远加住在文化院坝旁,他站在自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文艺演出。“环境关系你我他,洁净家园靠大家……”刘远加也哼起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其实是村民争创“四好”示范户的村规民约,生活硬件升级后,好习惯、好风气这些内在升级正深入村民心中。
80后村民袁洪林刚从广东回来,对于家乡这几年的变化,他连称惊讶。“在外打工,每年回家一次,对于家乡的变化体会很大。”袁洪林告诉记者,前两年是路修好了,这两年是房子修好了,今年感觉整个村子气质不同了,到处干干净净,清爽得很。袁洪林一家五口人,他和妻子带着孩子在广东打工。“要兼顾赡养老人,也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以前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有出去一个选择。现在家乡变化大,我们希望能回家乡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袁洪林的邻居吴锡宽表示,“也许要不到好久,三句半中唱到的这些理想中的生活就将实现,到时谁还舍得离开家乡?”
表面淡定里是满心喜悦
“咋还不回来哦?”临近中午,石垭子村一组村民薛正芳在自己的院门口等得有点心焦,原来他的老伴、儿子、儿媳妇、孙儿都去看表演了,快到中午还不见回来,她弄的午饭都要凉了。
薛正芳一家在前年底拆掉了旧的土坯房,建起新楼房。过年的腊肉香肠悬挂在屋梁下,整整齐齐的柴火堆在独栋大厨房门口。薛正芳站在三楼的平台上说,前院、后院都有家里的白芍地,光是卖白芍一年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每年中江芍药花节的时候,游客很多。由于我们家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好多路过的游客都喜欢来我家吃饭,顺便在三楼平台上晒太阳喝茶。我陪游客们聊聊天,挣点茶钱。”
有看表演不想回家的,也有全家都没去看表演的。
石垭子村二组村民罗大玉家因为家里来了特殊的客人——外孙的女朋友上门来了。两年前,罗大玉家摘下贫困户的帽子,搬进新居,用上沼气池、自来水。政府的好政策加上自己的努力打拼,罗大玉一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女儿、女婿、外孙都在成都打工,由于现在交通方便,有空时或收芍药花时,大家都回家相聚。
外孙袁莫今年23岁,在亲戚的撮合下,和邻村的小姑娘相恋。正月初一,袁莫的女友和家里的长辈一起来罗大玉家做客。罗大玉表面淡定,但实际上满心喜悦,一大早就和女儿在厨房里忙活着。酸菜鱼、韭黄肉丝、杏鲍菇肉片……罗大玉为准亲家准备的午餐非常丰盛。午餐前,两家人坐在一张圆桌上,吃起了餐前“甜品”——醪糟荷包蛋。按照村里的习俗,两家人对彼此都比较满意时,会一起吃荷包蛋。
原标题:今年感觉整个村子气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