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花灯
暗藏机关
老板拉出狰狞怪人
元宵节要说闹,花灯也得“闹”。除了大家相约比赛猜灯上的字谜,老成都人更喜欢比哪家的花灯更有意思。每年元宵的灯会,各路花灯“争奇斗艳”,这“奇”,就是稀奇。民国初年,东大街一药铺门口,老板右手握一纸制的鞭子,左手握住一形如饼状的纸灯盖子,双眼不停环顾四周,面带微笑故作悬念。“看哦,看哦,猜猜里面是什么?”
好奇的路人踮着脚睁大眼,“老板是啥子哦,快点!”老板眯起眼吊足大家胃口后,猛地揭开盖子,只见一个花脸怪人伸出了头,面目丑陋狰狞。
“打他,打他!”人群变得更加吵闹,老板挥动起手中的纸鞭,向怪人抽去。“好!”一旁围观的市民连连拍手,大笑起来。
为啥一揭开盖子怪人就能“伸头”?这里面也暗藏了一点玄机:老板一手拽着一条控制灯桶内机关的长线,一揭盖,一扯线,怪人就探出了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晨
元宵节之历史
南北朝·狂欢
人戴兽面
男为女服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最热衷的就是“化装游戏”,戴上面具闹元宵。《隋书·柳彧传》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正月十五之夜,人人戴着野兽面具,男扮女装,歌伎戏子、杂耍子弟,奇形怪状。戴面具闹元宵,隋初仍很盛行,《隋书·音乐志》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共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联者,殆三百人。”
元宵节戴面具风俗,或与傩戏等驱鬼、祭祀活动有关。不知是何原因,戴面具闹元宵后来消失了,观灯、猜谜等更流行,这让元宵节少了许多疯狂。
唐宋·吃面茧
包入竹木
签测官运
唐代元宵节流行的是吃“面茧”,京城官宦之家最喜欢。这种食俗引入了盛行的占卜概念。《开元天宝遗事》“探官”条称,“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
面茧包入写上官职的竹木签,看谁能吃到,以测官场运气。此俗一直流行到宋代,南宋诗人万里有一诗句反映了时人的“茧占”愿望:“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北宋年间,元宵节流行的食品中还有用糯米做的“圆子”,里面包糖,下沸水煮熟食用,这与今汤圆已无区别。综合北京晚报、羊城晚报
原标题:元宵节成都迎“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