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病人赶来成都,求诊梁益建。梁益建的现场挂号已经排到了3月,网络预约挂号排到了4月以后。
昨日清晨7点03分走出家门时,天刚蒙蒙亮,路上鲜有行人。为了不把时间耽搁在通勤上,梁益建干脆把家搬到了医院附近,步行往返仅需十来分钟。
7点20分左右,梁益建到达医院一号楼骨科医生办公室,开始复查前些天手术病人的恢复情况,看看当天即将进行手术的病人资料,为病人调整支架。7点45分,当很多病人还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已经忙碌起来。医生护士站定,准备5分钟后的交班。其实,医院科室交班时间为8点,梁益建来得早,“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护士长陈澜说。
记者了解到,医院新设置的“骨科、脊柱畸形门诊室”昨日正式投用,梁益建的门诊坐诊时间从每周五变成“每天有空就来”,他说:“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不能三五分钟就把病人打发了。”
走路飞快
“当医生走路就得快,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在平常,多腾出几分钟就可以多看一个病人。”
从一号楼骨科病房走到门诊室,路很长,跟在梁益建后面,记者先是快步走,最后干脆小跑起来。梁益建见状,转身笑着说:“当医生走路就得快,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在平常,多腾出几分钟就可以多看一个病人。”
在医院门诊5区,这个周末刚建好的骨科、脊柱畸形门诊室正式投用,引导牌很显眼,提着“片子”等待就诊的病人排起了“人墙”。“《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的病人迅速赶来成都,很多人挂不到号就在医生办公室等梁医生,出于对他们安全的考虑,我们设置了这个门诊区。”据门诊部副主任赵勇介绍,要手术、要照顾住院的病人,梁益建原本只在每周五坐诊,现在已经增加成“每天有空就来坐诊。”即使这样,他的现场挂号也已经排到了3月,网络预约挂号排到了4月以后。
耐心问诊
“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跑了那么远的路,坐了那么久的车,不能三五分钟就把病人打发了。”
梁益建一出现,马上被患者们团团围住。已经见惯了这种场面的他,先是安抚大家的情绪,然后让他们依次排好队,有序进诊室看诊。
“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赶紧办理住院手续进行治疗。”“这个关键点没拍清楚,再去补一张,就说是我喊你去的。”“用支架先锻炼心肺功能,身体状况好些了就能手术。”……与门外的嘈杂不同,梁益建在诊室里仔细检查患者情况、透过阅片灯研究“片子”后,总是直截了当地说明病情,并多问上一句“听明白了吗?”如果病人还有疑问,他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其讲解。“我不吓唬病人,该是什么病就说什么。”
梁益建看门诊有个规矩:一上午只看20个号,如果病人特别多,最多也只能加到25个号。他平均看一个号大约10分钟。“病人来自全国各地,跑了那么远的路,坐了那么久的车,不能三五分钟就把病人打发了。”
这种实事求是的诊断,辅以对病人的爱心、理解和宽慰,他还会担心,哪天太忙碌的时候、太急的时候解释得不够清楚,病人慕名而来,会让他们很不舒服。
认真细致
“患者手术时趴的垫子,他都要亲自趴上去试试。”
接近12点半,梁益建接到一通电话,排的一台较轻微的手术快到关键点了,需要他参与和现场指导。处理好门诊病例,他又是一路急行,换衣服、洗手、戴手套……一头扎进手术室,手术接近尾声,他要看着助手缝合才放心离开。
同事赵登回忆,有位患者因为家庭经济情况不好,无法负担昂贵的手术费,准备放弃治疗,梁益建告诉患者家属放弃意味着死亡时,患者家属依然选择放弃。“那会儿我以为这种情况下,医生都已经把后果说清楚了,家属自己选择放弃那和医生就没什么关系了。结果梁老师就一直坚持说服病人和病人家属接受治疗,主动帮忙解决病人的经济困难。”
最让赵登佩服的是梁益建的认真和细致,“患者手术时趴的垫子,他都要亲自趴上去试试。”有时一台手术一站就是7个小时,快要结束时发现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梁益建仍然会坚持在病人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去做相对比较大的改动。“这就是我们最佩服他的地方。”
短暂的休息过后,梁益建继续在走廊、医生办公室、病房穿梭,记者跟在他后面,一不小心就找不见人。“你放心嘛,开的药按时在吃,听话得很,你多休息一下。”面对兢兢业业的梁益建,“天线宝宝”们非常心疼,叮嘱他不要太操劳。
兢兢业业
在QQ群中解答病人的疑惑直到凌晨2点
傍晚7点40分,骨科病房逐渐安静下来,梁益建习惯性地到病房转一圈,“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见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更要小心。”挨个查看后,梁益建回到医生办公室找来第二天要接受手术的病人的“片子”,分别用手机拍下,带回家再次研究。
午夜12点,妻子早已睡下,梁益建在客厅站定,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练拳的间隙,梁益建点开“梁益建脊柱侧弯咨询”QQ群,这里的群员已经从之前的不足400人猛增至1692人,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直到凌晨2点。
“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怎么让他们达到站在人前看不出曾是脊柱畸形患者,血气功能正常,肺功能改善,未来可以更好地生活?”记者问道。“哪些能做手术、哪些不能,手术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过程如何规范,”梁益建说,“今年要结合3000多例手术分析,着手制定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的手术标准、康复标准等,为更多医院开展这一手术提供指导和遵循,让更多病人实现‘挺直了走路’的梦想。”
本报记者 王静宇 摄影 胡大田
原标题:梁益建的门诊时间 从每周五变成每天有空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