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高翔
通学优先道规划效果图。
自行车专用道规划效果图。
锦城文化步道规划效果图。
17年前,成都的慢行交通占整个交通出行系统的70%,自行车占比30%,是名副其实的“骑行王国”。
十多年过去,根据2016年的调查数据,交通出行机动化率超过一半,自行车(不含电动自行车)占比仅4%。
从去年起,共享单车大热,自行车重新回归。绿色出行低碳环保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都将如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3月28日,成都市规划局召开《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会,会上透露将构建高品质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打造798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同时规划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的2325公里自行车主通道,取缔非法占道停车,保障骑行安全。
在步行系统上,在小学周边打造884公里通学优先道,提升上下学安全指数。还将构建110公里的锦城文化步道系统,届时游客可以沿着步道游览成都的历史文化与特色风貌街区。
慢行再回归
单车风靡成都 绿色出行越来越受关注
自行车、步行这种类型的慢行交通,在成都所有的交通出行方式中,占比如何?
根据2016年的调查数据,机动车的占比为52%,步行占比为30%,自行车(不含电动自行车)占比4%。而17年前,成都的慢行交通占整个交通出行系统的70%,其中自行车占比30%。
城市飞速发展的另外一面,是慢行空间的逐步压缩,尤其是自行车。然而,从去年起,共享单车风靡成都。“公交+慢行”绿色出行越来越受到关注。
26岁的小沈,就是其拥趸者。他的手机里,有5个共享单车的软件,需要的时候总能找到那么一辆来当坐骑。
但是,道路上混杂的车流有时让他胆战心惊。没有明确标明的自行车通道,或者有自行车通道,但是却和小汽车之间没有隔离带。在大马路上骑车时,身旁常会飞快地掠过一辆小汽车。
“如果,成都有专用的自行车车道就好了。”小沈说。
骑行有保障
亮点 1
规划2325公里主通道
打造798公里自行车专用道
“以前,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骑行的城市。”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说,在绿色出行受到关注,共享单车大热的现在,“自行车王国”即将再现。
根据《规划》,成都将沿滨河绿地、干道两侧绿化带、环城生态区绿地,打造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提供独立安全、连续宜人的自行车专用骑行空间。总计规划798公里。这种道路,专供自行车骑行。
“沿途还将设置多级配套驿站,可以补充能量,喝喝茶之类的。”万小鹏说。
除了自行车专用道,还将依托城市路网,在快速路、主干道及次干路的两侧开辟通道作为自行车主通道,满足大流量自行车通行需求,总计规划2325公里。
“为了保障骑行的安全便捷,在主通道上严格实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隔离。”万小鹏说,他们还计划打通自行车主通道沿线受快速路、河流或铁路阻隔的节点,确保骑行连续。
这样,成都会形成一个自行车交通网络,实现骑行网络满覆盖。
亮点 2
保障小学生上学安全
规划884公里通学优先道
慢行交通系统,除了自行车,还包括步行。
《规划》指出,将构建步行特色道,总计1794公里。主要将依托沿线生活服务、购物休闲、交通集散及游憩健身功能突出的城市道路及街巷设置。
在购物休闲、文化旅游片区核心区商业或文化氛围浓厚,具有较大步行需求的街道,将打造步行专用道,仅供步行使用。总计规划32公里。
为了保障孩子们上下学安全,成都还将规划884公里通学优先道,构建联系学校与周边住区的连续慢行网络,保障出入口所在道路及周边临近道路慢行通道宽度、设置过街信号灯及路段机动车减速带、学校周边交叉口设立体过街等措施,提升学生上下学及家长接送慢行出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亮点 3
打造110公里文化步行道
从杜甫草堂走路去青羊宫
以后,来成都旅行的游客可以步行游览各个历史文化景区,比如从杜甫草堂走专用步行通道到青羊宫片区。
《规划》指出,成都将构建110公里锦城文化步道系统,串联城市历史文化与特色风貌片区。结合线路功能与沿线资源,进行精华段、拓展段、联络段分段打造。
这些路段串联起了武侯祠-锦里片区、杜甫草堂、青羊宫片区、金沙遗址等特色景区。
同时,将打造蜀都大道、金牛大道等多条多彩慢行大道,结合不同功能区段城市形象展示需求,设置融入不同设计元素的街道家具或展示设施,突出区段特色与主题内涵,并与建筑风貌相协调。
实施有方法
取缔路边占道停车
自行车主通道宽度≥2.5米
“慢行王国”的图景已经跃然纸上。那将如何实施?
首先,针对3900公里规划道路,开展慢行设施建设及改造。“重通行、优断面、通节点、强转换。”万小鹏总结了四点。
自行车专用道,除了新建,有些是利用现有的自行车绿道,比如现有的三圣乡自行车绿道。而自行车主通道,增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硬隔离,确保自行车主通道非机动车道宽度≥2.5米,取缔路边占道停车,“这样,才可以保障自行车骑行的安全。”
“连通”分隔节点
地铁站点周边可立体接驳
同时,改造自行车主通道沿线受铁路、河流及快速路分隔节点,确保自行车安全顺畅骑行;围绕地铁站点建设立体接驳慢行系统,规划建设公交站附近立体过街设施。
除此以外,可结合宜居水岸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包括自行车专用道示范线、多彩慢行大道示范线、锦城步道示范线、小街区规制慢行示范区等在内的示范工程,“通过强化慢行功能,来引领带动实施。”万小鹏说。(效果图由成都市规划局提供)
新闻链接
哥本哈根
45%市民单车通勤 “绿波”让骑者一路绿灯
从2012年到2014年短短两年时间,哥本哈根使用自行车通勤的人数从36%提高到45%,自行车的数量比市民数量还要多。
这得益于城市规划的“慢”设计。
哥本哈根的“绿波”(Greenw ave)系统——镶嵌在自行车道上的无数盏小绿灯,通过与城市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合作”,提醒骑行者增减速度来调控车流。通过小绿灯,调节速度,保持一路绿灯通行。
同时,哥本哈根周边建设了26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它使用特殊的交通信号系统,最大限度减少通过路口的时间,沿途还有充气站、修理站、停靠站。
哥本哈根还将自行车道建在了“天上”。2014年,在Vesterbro区和Brygge群岛之间,一条自行车专用的“蛇形”大桥(Cycle Serpent)修建起来。有市民说,在桥上骑车像“在天上骑车一样”。
●纽约
重塑慢行系统 陆续修建多条自行车道
和其他发达城市一样,纽约早期也经历了机动车时代和自行车的低潮期。随着城市病越来越多,自行车逐渐回归城市。
2007年前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轮自行车“回归潮”,公共自行车项目越来越多,纽约也是这些自行车回归城市运动的产物之一。
2007年,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开始进行交通革新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推出一系列措施,比如将百老汇附近地区的机动车道改成步行街、陆续修建多条自行车道,开通巴士快速专用道以及一些街道对机动车禁止等。
纽约的曼哈顿区针对自行车的公交换乘系统提出了“着力打造20分钟自行车骑行交通圈”的计划,即在全岛建立较为完善的自行车网络系统和环绕曼哈顿岛的“绿道”(Greenw ay)系统,增强在桥梁和车站处自行车通行的便利性。
●杭州
公共自行车日最高租用近50万人次
“免费”是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最吸引人的一点。
2008年,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开始运营,截至目前,杭州公共自行车的站点数已达到3737个,投放公共自行车8.68万辆。2016年,杭州总租用量为1.15亿人次,日最高租用量47.3万人次,累计租用达到7.37亿人次。自行车成为杭州市民和游客不可缺少的城市交通工具。
据了解,杭州的公共单车发展,除政府财政投入外,其运营收入来源还包括:租车资费、广告费、服务亭商业开发等。据统计,2016年杭州公共自行车广告收入约4000万元,政府购买服务收入约2000万元。这为杭州公共自行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运营保障。
原标题:成都将打造798公里自行车专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