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蓉平:泸县事件 一堂网络理政的公开案例课

2017-04-08 20:53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马兰

针对泸县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昨天泸州当地召开的媒体发布会以及警方的详细案情公布,总算在一遍谣言的甚嚣尘上中,有了点“一锤定音”的味道。

随着谣言的退潮,沙滩留下一遍反思。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面对汹涌舆情,政府如何有效应对,破解“谣言围剿真相”的困境。

随着泸县少年非正常死亡详细案情的公布,有人庆幸:“真相终于来了”;有人感叹:“真相姗姗来迟”。但事实上只要回头一看,就会发现,真相其实一直都在。从泸县官方的最初说明,到其后警方调查的细节公布,以昨日媒体发布会内容来印证,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一事件中,泸县并未刻意隐瞒真相,其合作造假的情况也并不存在。但其面对舆情的笨拙应对,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真相。这应该也就是昨日泸州市委书记怒怼“相关责任人”的由来。

其一,应对平台缺乏。事件发生当日,当地政府即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泸县发布”发布公告。发声不能说不及时,但却忽略了微信的半封闭特性。到4月2日移师传播更加开放的官方微博“平安泸县”,早已突破突发事件舆情处置的“黄金4小时”窗口期,已是“浪成于微澜之间”。而且,舆情愈发汹涌下,始终只有“平安泸县”的单兵作战,教育口等有关方面始终不发一言。面对众声汹涌,缺胳膊少腿的“平安泸县”只能张口结舌、左支右拙。真相,早已被舆论的河流冲得七零八落。

其二,应对手段单一。平心而论,泸县警方诸如“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体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序待家属同一户尸体检验确认”等等情况说明,是专业的,严谨的。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当一个个案成为公众事件后,警方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死者家属、业内监督,还有更多的吃瓜群众。对此,应该辅以更多的专家解读,去回应诸如“为啥没出血”,“是尸斑还是伤痕”这样的诸多猜测,才能起到拨乱反正的效果。

其三,应对措施缺乏柔性。大概泸县方面笃信“我是依法办理”,“我没错”,因而在行为上反映出一种疏于沟通的傲慢。比如面对网民的诸多疑问,不能是因为是“谣言”,就可以“依法不回应”。再比如警方的一些必要措施,诸如护校、护路,其实是必要的。毕竟学校里几百个师生需要正常的教学环境,大街上车流人流也需要一个安全的交通秩序。但是,在投放警力时,完全可以作出说明。如果只重视法治下的约束,而忽略法治下对公众诉求、沟通的保障,其结果就是反而刺激了舆情。对调查情况的公布也是如此。调查需要时间,但这不是慢条斯理的理由,事实上,及时公开事件的处理进度,也是对真相的传播。

一个14岁少年骤然离去,中断了他的青春课程,令人心酸。在其身后,却留下一堂政府网络理政的生动案例课。面对公众日益增加的安全焦灼,以及对公共事件的真相渴求,对政府履责的任何追问,都当在情理以内。必须正视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现代治理转型当口的乏力。只有揪住暴露的问题不放,才有助于政民合力,共建一个公开、公正、宽容、善治的和谐社会。

而且,这不仅是一堂网络理政的案例课,也是一堂社会治理的公开课。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指望每个网民都是智者,显然期望过高。就像眼下,虽然当地已经出具了非常有说服力的情况通报,但怀疑仍然有,流言还在飞。比如今天,依然有认证身份为“律师”的博主在向泸县警方叫板。在其赌“跳楼”的微博内容下,依然叫好声一片。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必须面对的网络生态。事实上,有些人本就不是为了追寻真相而来,而是打着真相的旗号制造假象,甚至他们也不是为守护善良,而是为着自己的恶趣味消费公众的善良。这与政府公信力无关,实乃现实中的某种“恶”在网络的放大。对此,只有依靠法律的雷霆手段。

破碎的家庭需要弥合伤口,处于风暴中心的校园需要恢复平静,而撕裂的舆论场则需要接补断裂。一方面,造谣传谣者必将受到惩处,信谣者则需直面“祛魅”的追问,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的生存环境、心理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共同关注。

原标题:蓉平:泸县事件 一堂网络理政的公开案例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