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大展成功的背后,有他们的默默付出:一份情怀 一份收获

2017-04-11 07:0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敦煌展最后一天,观众纷纷与网红讲解员翟鹏(左一)合影。陈羽啸摄

4月10日,星期一,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在成都博物馆落下帷幕。

“展览这样火爆,是否考虑延期?”当天,一位女观众来到办公区询问成博宣传处主任肖飞舸。望着窗外熟悉的蛇形长龙,肖飞舸不无遗憾地说:“延展是没有可能了。”

观众的不舍,日均参观人数破万,让这场大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大家淡忘。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近了他们。

“讲解界的郭德纲”

翟鹏:被网友留下的明星讲解员

31岁的莫高窟讲解员翟鹏,成了本次敦煌展期间的明星,被网友戏称为“讲解界的郭德纲”。

“这次大展最难忘的应该就是翟鹏了,办公室的小女生可粉他了。”“你知不知道有个讲解员叫翟鹏,讲得好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翟老师。”提及翟鹏,成博的工作人员直夸他是个“人才”。

4月7日下午7点,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工作人员休息室找到他时,身高1.86米的翟鹏正蜷在双人沙发的一角打盹儿。听到有人走过来,立刻就醒了。

“来成都多久了?”

“嗯……一批25天,我来了一次,两次,三次……”翟鹏迷迷糊糊掰着手指头算。算上前两次,他在成都已经待了75天。

“为啥待这么长时间?”

“好像是院长的讲座上,观众说……”讲了一天话,翟鹏的嗓子已经沙哑到无法听辨。不过,据保安陈蛟的“小道消息”,是观众们在网上发了大量要他留下的评论,院领导看见了,就劝说他留下了。

翟鹏很会“因地制宜”。看新观众多,就把画面、背景讲个全;人群里有几个熟面孔被他看见,再讲点新的内容;要是专家,他就简单说个年代,让人自己品鉴,偶尔在旁边谦虚地提两个问题;要是宗教界人士,“那就要严肃,不能太通俗,不能太幽默”。成都大慈寺师傅们听完他的讲解,还双手合十,跟他道了谢。

观众觉得翟鹏讲得好,是觉得他包袱抖得好,“他是有情怀的讲解员,有一份情怀,自带光环。”

001号志愿者

孙千惠:志愿者里的“山寨讲解”

25岁的英语老师孙千惠称自己“中了头彩”。她所说的头彩,就是一件编号为001的志愿者马甲。

孙千惠是地道的成都人,喜欢博物馆,上大学的时候就爱逛。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一开馆,她就成为了第一批志愿者,被分在宣传组。

“敦煌展刚开始时,看不懂,我没学过画画,也看不出来哪里美。”孙千惠说,“第一次培训,我听到后面都走神了。”为了做好服务,孙千惠开始利用听歌的时间听讲解录音,“越听越有意思。”听得多了,孙千惠把讲解都背下来了。

“博物馆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在这里遇到一个大学同学,”孙千惠说,“当时楼上洞窟没有讲解,我就去给同学讲解。”孙千惠带着同学,在洞窟里按着背过的解说词,挨个讲,“讲着讲着就有很多观众围过来,还有一个观众直接递给我一个冷光源手电。”

孙千惠告诉记者,志愿者里面像她这样的“山寨讲解”保守估计有二三十个,“像服务组这样,常常在一线接待观众,基本上都能说。”

像孙千惠这样,很多志愿者都从开始一无所知,到展览结束就成了敦煌迷。

画国画的保安

陈蛟:专门把父母接来看敦煌展

27岁的陈蛟独自坐在展厅边缘,一个凹陷黑暗的小角落里。

他弓着腰,抬手摘掉安保的帽子,里面的头发都汗湿了。同事说,陈蛟有点感冒。

这是陈蛟退伍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他很珍惜。博物馆里必须24小时有人,陈蛟和同事们实行倒班制,每天8小时,工作6天休息1天。值夜班的时候,要按点巡逻,整宿都不能合眼。

陈蛟喜欢这份工作,“每天很多新鲜的事情,你会了解很多东西,一点厌烦都没有。”

有时,清完场,下了班,陈蛟会在展厅里走走。他说壁画里有些细节,要仔细看才能看出来,“那个(榆林)25窟,有个小白鼠,就在右手边观无量寿经变里面。当时听讲解员讲是因为画工不能留名,但是他属老鼠的,就画上去了,这就是个推断。我把它找到了。”

陈蛟喜欢听讲解员的解说,尤其是藏经洞的故事,他觉得很神秘,反复地听。还把眉山的父母专门接来看了敦煌展,自己做解说员,给他们讲。他说,父母相当高兴。

这回丝路敦煌开展后,从小爱画画的陈蛟,兴趣又重新萌芽了,“没事就画两下。”他拿出一个速写本,上面画了差不多10来页,有山水有花草,相当清秀。

泡博物馆的建筑师

杨洁:推掉工作天天看“敦煌”

40岁出头的杨洁(化名)是成都本地人,职业是建筑设计规划师,因为工作的缘故,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她看来,这次敦煌大展的规格非常高,策展非常用心。

孙千惠对杨洁印象非常深,甚至用“狂热”来形容她,“一开馆就能看到她,抱一本书,拿着冷光源手电一点一点的看,一直到晚上闭馆清场才走。”在这期间,杨洁就带着一个水杯,不出馆,也不吃东西。

为了静心学习观赏敦煌与丝路文物,3月从台湾回来后,杨洁就推掉了所有的工作。

“已经看了这么多遍了,难道还不足够吗?”记者问她。

“讲解老师讲得非常好。他们讲完,如果你觉得你都吸收了,你可以试着讲出来。当你真开始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这么简单。”杨洁说。

她为何如此看重传统文化?杨洁这样解释:“现在很多年轻人要去国外,跟老外聊天,聊完了日常,还聊什么?其实人家好奇的,永远是你的文化。”杨洁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常常要去国外,所以更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

麦积山女导游:讲石窟的嘴迷上火锅

“明天就要离开了,你猜我在干啥?我在吃火锅!”10日,历时百日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结束了在蓉的最后一天。来自陇东天水的李欢,电话中带有一种难言的不舍。就像今年初本报报道这位麦积山女导游所说的那样,石窟和火锅,文化和世俗有趣的碰撞,曾经只谈石窟不谈火锅的她,在离别成都的最后一晚,让自己和其他讲解员狠狠“世俗”了一把:让讲石窟的嘴再过一回火锅的瘾。

27岁的李欢是一名地道的天水妹子,个子高挑,生在麦积山的她选择了讲解员这个职业。麦积山作为佛进中原进入汉地的第一站,它和克孜尔、敦煌有着绵延相通的“丝路之魂”。

10日下午5点半,她讲解完此次艺术大展的最后一场,聆听解说的几位成都市民散去,李欢突然有了失落的感觉。“感觉就这么结束了,就像一场好剧散场的滋味。”她前后两批次参加讲解,差不多在成都待了1个月。以前只在麦积山险峻栈道上讲解的她,来到成都博物馆,幻化的历史走廊把几大石窟艺术串联在数百米的通道内,这次室内讲解也给了她全新的体验。

她说,成都市民特别在意历史文博知识对孩子的培养。“站在我面前的成都市民,最多的就是那种带着孩子一起来的。最小的我见到只有1岁,实际上这么深奥的石窟佛学历史,小孩是不会懂的,但家长在一旁循循善诱。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意识,是让我对成都最为感触的地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逢春

原标题:大展成功的背后,有他们的默默付出:一份情怀 一份收获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