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车流、行人匆匆而过,桥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一手举着针,眼睛杵着拿线的手,线没穿过针孔,老人抿了抿线头,再用指头捻细,又重复起相同的动作……
这一幕,曾被称作成都太升桥桥头“最美的风景”,95岁的“鞋垫婆婆”王清秀,就是这风景的主角。
过去十多年来,无论盛夏严冬,每天,从早晨到傍晚,这位老人都在此缝鞋垫、卖鞋垫。渐渐地,一些暖心的画面出现:专程跑来,花1000元只买20双鞋垫的年轻女子;送来围巾、帽子、暖宝宝的市民……
如今,车流、行人还在,而“鞋垫婆婆”那缝鞋垫的身影和她那一脸褶子的微笑,却因一场意外,定格在了城市的记忆中。
想找点事情做 九旬太婆桥头缝鞋垫十余年
“那个‘鞋垫婆婆’好久没来了,是不是生病了?”“听说上次摔倒了,不晓得好没有。”5月31日,太升桥头,两个路过的女士小声谈论着。
说起“鞋垫婆婆”王婆婆,太升桥附近的市民都知道。“就是那个90多岁了,还自食其力,做鞋垫来卖的太婆嘛。”
很少有人知道,就连婆婆自己也忘记了,她在此“上班”已有多少年了。一旁同样卖鞋垫的冉婆婆只记得,15年前她来这里摆摊时,王婆婆就已经在了。家住大安东路的曹女士,每天早上都要在太升北路坐公交车上班。“每天都能看着她,比我们上班还准时。”
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酷热难耐的三伏天,每天上午8点半左右,王婆婆都会推着她的小推车出现在桥头。取下小竹凳,靠着桥头柱坐好,尽管旁边车水马龙,她也能立马进入“工作状态”。
针线在右手之间灵活地转动着,在鞋垫上留下细密又有规律的针脚。上了年纪,视力越来越不好,王婆婆佝偻着背,眼睛快要贴在鞋垫上。一双鞋垫,十元钱,一针一线,都是王婆婆这样虚着眼睛缝出来的。“家里呆不住,想找点事情做。”面对陌生人的关心,老人常常这样说。
好心人“突袭”吓跑婆婆 “我承不了这个情”
2013年1月,成都最高气温逼近零度的冬天,王婆婆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华西都市报记者朱建国拍下一组图片,经过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发布后,一场爱心接力就此展开。
拿上几双鞋垫,扔下100元钞票就走;一个陌生女子走了过来,送来一条围巾;两个小姑娘,拿出了包里的暖宝宝……就在报道发出的当天,无数好心人的“突袭”,让王婆婆有些懵,“生意怎么突然那么好?”
鞋垫卖了这么多年,都是十元一双,有人拿出100元,却只拿走两三双,有人甚至给了钱就走,短短几十分钟内,收入五六百元,王婆婆有些不安。
之后的几天,她没有出现。“好多人给我送钱送东西,我心里不舒服,承不了这个情。”然而,避过“风头”后,王婆婆又去“上班”了,用她的话来讲,就是“闲不住”。
还是有人认出了这个“鞋垫婆婆”。冬日的下午,王婆婆在寒风刺骨中穿针引线,路过的一个民警拿出200元,“婆婆,你这些鞋垫,我全买了,你早点回家吧。”民警放下钱,象征性地那了几双鞋垫要离开,王婆婆却不干了,“这总共只有6双,我要找你钱。”最终,执着的王婆婆退给好心民警140元,“该好多就好多”。
意外摔倒入院 去世前还惦记着做鞋垫
一向“闲不住”的老人,却已有两个多月没出现在太升桥桥头了。
一切,源于一场意外。今年3月20日傍晚,天色渐暗,王婆婆拖着小推车准备回家。然而,行至星辉中路路口时,她却摔倒在地,不能动弹。周围的路人围了过来,有常在附近散步的居民,认出了王婆婆,有人询问老人的伤情,有人拨打120、110。
在医院,王婆婆被确诊为右大腿骨折,必须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病痛,把老人“困”在了病床上。“我不医,我不医。”95岁的老人,像小孩子一样闹起了脾气,不住地呜咽。家人知道,除了肉体上的痛苦,老人承受的,还有精神上的折磨——忙活了一辈子的人,一闲下来就闷。趟在病床上,王婆婆常常念叨着,“啥子时候能好?我还要做鞋垫。”
然而,奇迹没有发生。因骨折引起多种并发症,已经95岁高龄的王婆婆,在5月24日离开了人世。在太升桥头缝了十多年的鞋垫的她,再也无法回到她熟悉的“工作岗位”。
少了那一道熟悉的风景,在太升桥头做生意的一位大姐有些不太适应。“每天早上,她都是到最早的,有时候,我们帮她收个东西,推下车,她多开心的,一个劲儿给我们摆龙门阵,多好一个老人。”
原标题:95岁“鞋垫婆婆”去世 成都太升桥头“最美风景”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