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市场
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发现金点子
在非遗博览园,丁春梅忙前忙后地向观众介绍着。齐耳短发的她思维敏捷、语速极快,对作品充满想法。忙碌的间隙,丁春梅告诉记者,受新材料新产品的冲击,道明竹编也曾一度没落。“我们意识到,要将竹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融入时代生活,非遗才能永葆青春。”2013年,丁春梅与父亲、道明镇赫赫有名的竹编传承人丁志云,一同创办了“丁知竹”竹艺馆,开始寻求竹编的创新突破。
“是因为当时就有了创新的方向吗?”记者问道。丁春梅回答说:“现在看到的这些作品,肯定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创新离不开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我们的产品创新的方向。成立‘丁知竹’前,我们就开始跑市场,看客户需要什么样的竹编,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做。”
丁春梅直言,竹子的可塑性强,又自然环保,如果竹编的造型更时尚,现在很多家庭都愿意接纳。她指了指身后灯笼状的竹编屏风说:“比如这个竹编屏风。前两年我们听说有些茶楼、家装需要竹编隔断,就拿出竹编篱笆给客户看,“这个要不得哦!好难看哦!”客户看到他们推荐的竹篱笆,根本不买账。“一些客户会给我们提建议:家中的隔断首先要做工要精致,装饰性要强。我们就根据客户要求改进竹编,选用打磨精细的竹篾条来制作;有些客户说,茶坊隔断不需要太多私密性,于是我们就加入镂空设计,用轻薄的竹片来镶嵌;又有些客户说,隔断需要有收纳功能,我们就在竹编中加入竹编筐,做成鸟巢……”丁春梅与父亲就这样,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反复研究如何将隔断做得好看,满足客户。“客户五花八门的要求,看似很挑剔,其实是在拓宽我们的眼界,再通过我们不断努力,让道明竹编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路。”丁春梅深有感触地说。
再学习
成了中央美院“编外学生”
向专业设计师们“借脑”,也是传统非遗开拓视野的又一法宝。2013年,“丁知竹”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系合作,为学生提供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师生们从艺术角度提出的思路,与专业竹编技艺相碰撞,也为“丁知竹”产品创新,提供了灵感的来源和宽广的视野。
丁春梅告诉记者,中央美院的师生们带来的先进设计理念,开了她的眼界,并让她领悟,竹编技艺可以与时尚完美结合。“学习越多,看得越多,就越觉得我们道明竹编的可能性越多。我要走出去,把眼界打开,让道明竹编走得更远。”
尝到开拓视野甜头的丁春梅主动走出去。她告诉记者,从2014年起,每年除了参加全国各种展会外,她还会到中央美院进修一段时间,成为中央美院一名“编外学生”。每年,中央美院的教授们都会给好学的她开出“绿色通道”,让她在中央美院“敞开学”,她想听的课都可以旁听,想听的讲座、论坛,都为她提供入场券。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她一面旁听设计、艺术、营销等各类课程;一面与北京艺术圈、文博圈交流取经,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去中央美院进修,每天接触海量的信息,各种头脑风暴、各种前沿资讯……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有能力把道明竹编的发展,放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丁春梅感触地说道。
丁春梅透露,她对“丁知竹”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大地装置、室内软装设计制作、竹编DIY传承课程,将是“丁知竹”发展的三大核心产品。据悉,目前“丁知竹”的各种竹编作品销售额达200万元,销售范围远及省外。“成都国际非遗节越办越红火,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成都非遗人赶上了好时代,我们对道明竹编的未来充满信心!”丁春梅激动地对记者说。
亮点作品
竹编房屋 禅意十足
在非遗博览园内,“丁知竹”除了为观众带来的全新竹编产品外,伫立在园区内的竹编房屋,也成为一景,让人眼前一亮。
与普通房屋不同,这个竹编房屋的顶棚和四周都是竹竿,房子正中由一个巨大的竹编花瓶支撑而起,四周是镂空的圆形窗户,禅意十足,成为非遗节一大景观。
丁春梅告诉记者,此次在非遗节上展示的竹屋,是他们的大地装置作品之一。之前,他们曾尝试在油菜花地里创作大型的动物竹编,深受大人和孩子们的欢迎。丁春梅笑着说,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用竹子创作30米的青蛙。
丁春梅的创新法则
开拓视野
在崇州土生土长的丁春梅通过开拓视野,看到了道明竹编发展的一种全新可能。她主动向市场学习,了解今天的客户的审美需求,也向中央美院的师生“偷师”,从他们身上了解最新的业界资讯。每年,她还会抽出时间到北京中央美院进修,设计、营销、国画、油画……所有课程为我所用,极大地开拓了视野,让道明竹编的发展打破了农用品的桎梏。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谢明刚
原标题:年轻传承人 让道明竹编在创新中重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