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现场 图据四川农业大学
反方
“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
正方
“现在有些明星一场演出就是几十上百万元,比科学家收入多多了,就是该重奖科学家。”
6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陈学伟团队因为一篇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的论文,被重奖1350万元。7月1日,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推送了文章《一篇Cell论文重奖1350万,你怎么看?》,引发网友热议。
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于个人博客发文回顾了陈学伟团队获奖一事的来龙去脉,对1350万元的组成进行了解释,并表示,网上一些说法是误导性的“标题党”所致,这1350万元中,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
来龙去脉
6月30日,川农大重奖鼓励科研创新:因水稻所陈学伟研究团队发现了对稻瘟病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位点,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其论文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学校对其进行了表彰,发出共计1350万元的奖励和支持经费,并特聘李伟滔副研究员为教授二级岗。
公号开炮 一篇论文值1350万元?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的“癌症”,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30%-50%。川农大教授陈学伟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经过七年多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水稻天然变异位点,这将有望提高水稻自身免疫力,解决抗病基因耐药性的国际难题,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新路径。
重奖消息传出后,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推送了名为《一篇Cell论文重奖1350万,你怎么看?》的文章,文章中称,科学家需要奖励,科学家也需要荣誉,然而因为发表了一篇高分期刊的论文而获得成百上千万元的重奖,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由此滋生为拿奖金而发论文、为写论文而做研究的倾向,甚至不惜学术生命,干起造假、抄袭的买卖。“知识分子”主编饶毅说:“把发论文变成政绩工程,过分崇拜刊物,不看内容,迟早会出问题。”
随后,网络上掀起了“一篇《Cell》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大多数网友正面评价学校的奖励力度,但声音不一,有的说多了,有的说少了,也有的说不应该重奖论文,败坏学风。
作者回应 只有50万元是团队奖金
7月3日下午15时16分,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一文。
李平写道:“标题有些误导,不认真看确实会认为给作者奖励了1350万元。作出负面评价的人,多半没有认真看奖励文件的内容,不加分析就开始评论。如果认真看了奖励文件,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元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五年资助的科研经费。好在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还是认真看了奖励文件的。”
此外,李平也对该论文能登上《Cell》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应用价值大;二是在水稻等植物中清楚完整揭示了这种抗病调控新机制。论文审稿专家们评论说,这是一项罕见的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杰出研究成果。李平称,最为高兴的是,能得到连续五年的持续经费资助,这样可以让陈学伟的科研团队更加专注于科研,开展一些更有意义且需较长周期的研究课题。
撰文缘由 作为所长想为同事减压
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李平操着一口四川话,不时笑出声。他对撰写《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李平称,此事最先在网上引起关注后,很多人打电话来问团队的人:哦哟,你们拿了这么多奖金啊?大家都在不停地解释这个事情。“我年纪大一点,抗压力强一点,一些年龄较小的同事们压力就比较大。我就安慰他们,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奖金就这么点,其余都是科研经费,并且是正当的。”
由于网上的一些负面评论给同事们带来了思想压力,李平表示,他想写个东西来回应,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1350万元是怎么构成的。“不要让我们第一线的科学家再去承担更多的思想压力,希望大家不要来打扰科研人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毕竟科研工作才是我们的本行,其他的都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我写下这些,不涉及我本人的利益,作为一个所长,我觉得有必要减轻他们的压力。”李平说,这个回应学校的同事和家人也看到过,大家也没有说什么。“截至7月4日,这个回应没有对我本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什么影响。”
一些争议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李平也逐一回答了多个焦点问题。他解释了1350万元的组成:其中,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元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五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网友五种声音
1
奖励力度过大? 平均每人仅2万多元
许多网友认为,1350万元奖金太多了。
李平称,其实这1350万元中,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其余1300万元中,50万元是一次性资助的科研经费,1250万元是分五年资助的科研经费。
对于50万元的奖励,李平认为不多,他说,四川农业大学有相应的奖励政策,之前四川农业大学也对发表在《自然-遗传》上的论文的作者们予以了奖励,奖金都是一样的,也是50万元,但没有引起这次这样的关注——因为当时资助的科研经费可能没有这么多。
李平说,这种奖励,算绩效奖励,这篇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作者,国内外加上一起有20多人,20多人分50万,虽然团队成员付出和贡献不一,奖励会有区别,但即便平均下来,每个人也就2万元左右。
2
科研经费咋用? “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员腰包”
除了奖励,还有不少科研经费,这些经费如何使用?
李平称,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来执行,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可能落入科研人员的腰包。
“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但我热爱川农大,也不愿意大家对川农大有负面看法。”李平说,川农大学术氛围很浓,奖励反而是其次的。“我是二级岗教授,算上工资加绩效等,扣除税收和保险后,每月拿到手的有1万2千元左右,加上年终绩效奖励等,一年也就20来万,在高校中不算高的。我还是二级岗教授,三级岗、四级岗等就更低了。”
3
可能败坏学风? “只是一种激励方式”
网上有声音称,重奖论文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由此滋生为拿奖金而发论文等行为。
李平认为,相信绝大部分做科学研究的人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科研本身去做的。奖励大家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激励方式而已。“我们做科研,谁能保证自己的东西能达到获奖的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呢?也许做一辈子科研什么都没有,一生没有获奖的大有人在,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努力。”李平说,谁也预见不了科研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课题。从事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职业,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艰辛,守得住清贫,还要接受得了可能一生无为的凄楚。
4
将使水稻增产? “提高抗病性,不降低产量和质量”
有网友说,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以后,将使水稻增产,幅度远超想象。
李平说,这个并非论文的主要内容,该篇论文主要说的是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这一变异位点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也清楚完整地揭示了抗病调控机制。
“抗病性通俗地说就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一般来讲,作物提高抗病性多少会影响产量和品质等,就像一个人要抵抗病魔一样,肯定要消耗你的能量,而这个基因就达到了抗病性和产量的有机统一,既提高抗病性,又不会降低产量和品质。”李平说,该项研究阐明了新型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机理,为水稻稻瘟病广谱抗病育种提供了重大理论和应用基础,也为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方面开展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借鉴。
5
收入不如明星? 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应该得到尊重
除了一些质疑声,网友们也有不少力挺李平等人。网友“罗汉松”就明确地表示,现在有些明星一场演出就是几十上百万元,比科学家收入多多了,就是该重奖科学家。
对于这种说法,李平很淡然。他说,行业不同,不要去比较,我们尊重每一个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不应拿科学家去与明星比较,因为行业不一样,经历的辛酸、艰苦等不一样。既然选择了科学研究这条道路,就应在业界内进行比较,比如比论文、比社会经济效益的贡献,当然也可以比哪个学校的收入高,但不能跨行业比较。
“我认为各个行业有各自的特点和辛苦程度,演艺界有收入高的明星,也有大量的二三线工作者,他们付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也没有获得很好的收入。”李平说,各行业有各行业的规则,各行业的劳动者,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应该得到尊重。
李平希望,大家多关注科学研究,不要过多干扰科研工作者,给科研工作者一个好的科研氛围。成都商报记者 蒋麟
原标题:1350万元重奖水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