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产业生态”是什么?

2017-07-10 07:30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在以“连接”为特点的信息时代,有什么比环境更可靠呢?如果没有使希望开花结果的环境,就算子弟兵,离开家乡“飞”往他乡也是迟早的事情。这就是“生态”。而当“生态”的优势被厚植,城市就是铁打的营盘。

成都的“营盘”如何打造?产业生态如何培育?尽在成都产业发展大会展示的战略构想——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

(一)

进入四月以来,一场变革在不动声色中漫卷成都。而随着成都产业发展大会对整座城市产业发展的重新定调,这场变革正在逐渐势成飓风。这是时代的涌动,是时间的聚变,是一座古老城市“千年之变”的前奏。

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当“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宏图徐徐展开,更引人关注的,不是其所展示的美好预期,而是其中蕴含的,来路清晰而又深具延展性的城市之“变”的逻辑意义。如果说“创新要素供给”实际上是一场深水区的改革,那么,重塑城市产业经济地理,“培育产业生态”,则无异于打破、推倒和重建,其意义远非通常涵义的城市产业发展,是一场从理念到路径到方法的产业重构、城市重塑,对成都而言,无异于“脱胎换骨”。

(二)

毋庸置疑,我们正经历一场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深刻转变,这从未有过从无轨迹可循的转变,让不少人晕头“转”向,而头脑清醒的人看到了转变的大纛上,清晰地写着两个大字——革命。今天产业时代所面临的革命,不啻百年前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商业逻辑发生彻底改变,“生态”成为鲜明标签。

就在7月2日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作为特邀嘉宾,“小米”CEO雷军分享了关于小米生态圈最新的行业“神话”,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故事,讲得上万名与会者茅塞顿开。不可否认,当今时代,产业的竞争靠“生态”,产业自身的做大做强同样需要“生态”。有观点认为,城市产业要发展,重点要培养自己的产业子弟兵,否则如果“外来户”卷铺盖一走,留给城市的,就是百废待兴。然而,当今中国产业园区的一面旗帜——上海张江,其理念似乎不完全支持此说。张江管理局副局长王维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张江,关于产业方面的政策一个都没有,吸引东南西北孔雀的只有四个字——环境营造。

在以“连接”为特点的信息时代,有什么比环境更可靠呢?如果没有使希望开花结果的环境,就算子弟兵,离开家乡“飞”往他乡也是迟早的事情。

这就是“生态”。而当“生态”的优势被厚植,城市就是铁打的营盘。

(三)

成都的“营盘”如何打造?产业生态如何培育?要拉伸这两个问号,尽在成都产业发展大会展示的战略构想——

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

不仅意在促进产业的自行调节、资源的有效聚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提升产业的区域带动力、国际竞争力,而且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蓝图指引和路径遵循。

四大内容,四个维度,既各有诉求,又相互呼应,构成成都产业生态培育的全体系、大系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创新。比如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直接体现了成都组织经济工作一个最主要的理念创新。而其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更是在打造一个全景意义上的产业生态。这一“生态”集合了道路、通讯、能源、环境以及城市景观、民情风俗乃至生活方式,既体现对产业的吸引力,增强对产业的承载力,也集合推动产业发展的联动力。

由此可见,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培育产业生态,实际上是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对成都产城一体的大写意、精心“绣”;是立足大历史观,对成都产业兴城的长远谋、未来举。不仅关乎“五中心一枢纽”功能的承载,关乎成都“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国家使命,更具有撬动成都“千年之变”,叩响成都“千年之门”的“支点”意义。

(四)

放眼成都,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动力支撑不足;延续了十多年的三圈层经济发展结构,也呈疲态之势。截至2016年底,一圈层土地开发强度达到84.8%,一些地方甚至超过90%,密不透风,“马”不可跑,“力”所不逮;同样截至2016年底,在成都生活人口已达2030万,而每年新增的50万外来人口,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摩肩接踵,交通告急、居住告急、环境告急。长此以往,成都“休闲之都”的品牌将荡然无存。

解决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从根本上培育成都产业生态,必须进行空间、产业、政策三大重构,三个维度同时发力,有的推倒,有的打破,全面重建。

如是,成都产业方呈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势。

(五)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传出消息,扩大中心城区,将原一圈层五城区的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包括二圈层在内共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从而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以此破解城市发展梯度衰减难题,解决城市均衡发展问题,提高对区域的带动能力。至此,成都延续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圈层说”宣告终结。

7月5日,成都市政府专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成都将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

一个大会,一次新闻发布会,首尾相续,向人们透露出的,是成都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明确信号——“东进”,成都产业重构重中之重。

随着龙泉山下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正在完成排兵布局。从单极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迈进,难怪媒体纷纷惊呼:成都正式开启“双城时代”。

与之相配套的,是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宣告启动。尤令人瞩目的,是有着雄安新区规划背景的多支规划团队受邀助阵。如此大手笔剑指产业,显然意在借脑——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经验,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而同样引人关注的,是成都即将呼之欲出的“产业新政50条”以及拟成立的“成都市新经济局”。战略目标明确了,战术思路更加对路。“产业新政50条”主要围绕“创新要素供给”,而新经济局则意在利用“政府之手”,为成都新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

三维联动,一出成都产业“重塑”大戏,已经在精彩演绎之中。

(六)

当城市地表卷过一场革命性春风之后,产业生态必将呈一片蓬勃绿意。生态—生态圈—生态链,这样一个遵循规律尊重科学的“闭合环”,将沿其自身的运行机制,画出最新最美的成都产业画卷。

就这样一路向前——

产业融合。产城一体。良性循环。成都,将一如成都市民期待:成都蓝,抬头可见;天府润,俯身可掬。

因产业而兴。因生态而展。因实力而荣。成都,将凭借历史文化与产业生态两条坚劲的双腿,健步如风,真正步入世界城市之林。

□成都商报评论员 刘琴

原标题:“产业生态”是什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