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分别在头版刊发报道,点赞四川绿色发展。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不留情 管到位 目标硬 四川紧守环境底线》,对四川绿色建设所付出的努力进行了报道,为将要到来的“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四川景象给予期待。
《经济日报》头版刊发《四川:压实督察责任 补齐生态短板》,报道了四川的环保督察工作,点赞四川在环保工作中的创新。
不留情 管到位 目标硬 四川紧守环境底线
人民日报记者 刘裕国 王明峰
“合同还没到期,但为了环保,亏损几十万元也得忍痛撤掉。”在河段长李桂平的劝说下,陈毅林最近关闭了养鸭场,又按要求将其拆除。
3年前,陈毅林和儿子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农乐村的通济堰旁租了20亩土地建养鸭场,虽然建有基本环保设施,但形同虚设,污水和鸭粪都直排到通济堰里了。去年,彭山区实施河长制“对症治污”,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以河长制为统领,四川扎扎实实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水库水产养殖治理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近年来,全省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补齐短板,守住环境底线、发动全民参与,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蜀山川水正绽放绿色之美。
守住环境底线,对违法行为“不留情”。上世纪80年代,德阳什邡市小化工厂星罗棋布、乡乡冒烟。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时候,却尴尬地发现,环保部门自身权力受限,被调查对象挡在门外的情况屡屡发生。去年7月7日,四川省首支环保警察中队在什邡挂牌成立,“这是什邡环保攻坚系列举措之一。”什邡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3年来,什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3起,依法关闭违法排污企业26家,对33家重点污染企业实行24小时监控。
守住环境底线,政府监管“管到位”。今年上半年,四川省级环保督察组兵分三路,开展下沉督察。3月,四川成立高规格省级环保督察组,由省领导带队,发动20多个省级部门、300多人次,深挖细查,完成21个市(州)环保督察监察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环保督察中,共对142个县(市、区)开展下沉督察,发现并移交大大小小问题线索8300余个;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个别谈话,约谈52人,问责184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703家,实施行政处罚479起,刑事拘留19人。
守住环境底线,发展规划“硬目标”。四川在大气污染重的城市持续压减高污染产能,并实施大气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在成都平原地区划出红线防控区,实施最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和排放标准,严禁新建大气污染项目,红线之外划定黄线和绿线区,依次采取相对防控措施。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天成都市天气晴朗通透,有市民在城市高楼大厦之上拍摄到包括贡嘎山、大雪塘、四姑娘山等多座雪山的壮美景象,全国网友纷纷点赞。近日,成都连发4个文件,“治霾、治水、治堵、增绿”,每个文件都有“十条”干货。“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景象正在到来。
四川:压实督察责任 补齐生态短板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刘 畅
“河水有问题,直接找河长。”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眉州河岸边显要位置,河长公示牌上醒目地标明了该流域综合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间节点等详细内容,一目了然。
彭山区区长罗万东向记者介绍,早在2016年6月,彭山区就率先在四川创新开展了“河长制”,让河长“包河治水”。全区设置135名河(段、道)长,通过一年来的共同努力,曾经困扰着该区的乱排乱倒等问题开始逐渐好转,全区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
作为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的省份,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四川成立了省级环保督察组,由省领导带队,发动20多个省级部门、300多人次,深挖细查完成了省内21个市州的环保督察工作。
通过督察,四川梳理出各类环境问题8924个,其中环境污染类问题、基础设施类问题、综合管理类问题分别占问题总数的31%、24%、15%。对此,四川加强了“问题清单”管理,有针对性地建立整改台账,确保了在解决问题中补齐环境生态短板。
环保督察作为环保工作一项新的制度创举,需要一系列制度安排与之匹配。2016年以来,四川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四川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划“红线”、标“底线”,有效确保环保督察工作顺利开展。
截至6月23日,四川已完成环境问题整改6671个,整改完成率达到74.8%。下一步,四川将加强问题清单管理,对照资料清单、问题清单和质量清单要求,进一步查漏补缺。
原标题:http://cbgc3.scol.com.cn/news/5506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