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美国《侨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成都迸发新力量

2017-07-26 07:16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7月21日美国《侨报》

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发展大会,这个月初刚刚在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召开,一轮全新产业大发展时代的来临,正在这座中国的新一线城市酝酿。一幅产业发展的雄图,不仅给成都人的未来带来巨大想象空间,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巨大发展空间,将给全球的企业家、投资家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带来一场全新的盛宴。

这次产业大会印发了《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首次披露成都空间优化后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拓宽城市空间,重塑经济地理,全新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成都将通过5年努力,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

而与之相呼应的,成都当前正在加快完善的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成都提出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将由原来的“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明确提出在原有中心城区之外,要建设东部城市新区。成都,将由单极发展向“双城”时代迈进。

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5月,成都与全球领先的全方位服务半导体代工厂格芯签约,双方将协同合作以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合作建立一个世界级的FD-SOI(全耗尽绝缘硅,最先进的晶圆技术之一)生态系统,涵盖多个成都研发中心及与高校合作的研究项目。根据协议,格芯将累计投资超过1亿美元,吸引世界顶尖半导体公司落户成都。

可以说,以格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正为产业实现新跃升提供强劲支撑。

与此同时,成都汽车产业也正加快聚集。今年,成都龙泉驿区将大力促进现有10家整车技改扩能,为今后5年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产量突破200万辆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集聚,才能带来规模效应优势。根据成都产业规划,将进一步促进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为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成都提出以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目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成都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向更高级阶段跨越,都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推动的。

“从全球城市格局来看,可持续、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是世界城市和发达城市的根基。”在西财智库CEO、首席研究科学家汤继强看来,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之间,实际上就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服务等功能提升。

近年来,成都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发展的“势”与“场”不断增强,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

《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成都进入全球城市百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生物学中的生态圈本指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之间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系统。将产业生态圈上升到城市层面,则是指以某主导产业为核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

为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成都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

为此,成都将邀请中国顶尖团队,借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对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蓝图指引和路径遵循。

“东进”战略,被视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在汤继强看来,“东进”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因为这里有第二机场,使成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它使成都的发展越过了龙泉山。”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青松也认为,“一市两场”赋予了成都极大优势,“用好双机场这张牌,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成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在成都决策层看来,产业新城是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承载,必须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成都将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按照“产、城、人一体化”方式,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空间规划,在全市统筹规划66个产业新城。

此外,成都还将加快规划建设以天府科学城、成都医学城和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自贸区等为载体的创新型园区,充分利用中法、中德等国家级产业合作平台,全面整合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形成一批有显示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园区品牌。

创新要素供给

成都释放强力人才信号

本科毕业即可落户、 来蓉应聘免费住7日、对紧缺人才发放“蓉城人才绿卡”……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用一系列举措向世界发出了人才“邀请函”,用最开放包容和最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吸引广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

在此之前,成都就曾提出要发展“天府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时代风尚。这也是继今年成都以“一号文件”的名义出台“成都人才36条”后,再度加码人才政策。成都期望借此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瑟·麦克唐纳曾表示,成都有良好的创业基础和巨大吸引力,很适宜各大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15个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无论旅居还是营商,成都以创新的姿态和意识,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扎根成都。

5月,在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举行的外籍人才招聘会上,吸引了近600名外籍人才注册应聘,近300名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人才前往应聘。

为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都已正式出台“产业新政50条”,重点就是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

而上述人才新政正是其“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的具体体现。

此外,成都还将围绕技术、土地、金融、信息、能源、制度等要素供给给出新的方式。其中,对于资本的使用,成都将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力度,设立1000亿规模的成都产业发展基金,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系统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可以想见,随着这一产业蓝图的实施推进,成都将迎来新一轮澎湃的信息流、人才流、项目流,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城市的大发展,实现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而已经立足成都的企业和人才,则将更坚定未来预期和发展信心。

原标题: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成都迸发新力量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