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特点是温度上升,然而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植物会在生长发育中调节生理活动来适应这种变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环境中散失水分,同时大量地从周围环境中吸热,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了空气湿度。这种增湿降温作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起着改善城市小气候状况,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度的作用。
经专家实验测定,绿地与非绿化的小气候环境差异更多体现在温度上。北京天安门广场气温比龙潭湖、陶然亭、紫竹院三公园高1.61℃-2.1℃,说明三公园绿地的降温效果是明显的。不论绿地类型如何,绿地的气温都比非绿地气温低。
植物材料的不同也使降温增湿存在差异。专家对不同行道绿化树、蔓藤攀缘植物、草坪绿地温、湿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是夏季三种乔木行道绿化树种、二种藤蔓攀缘植物、草坪绿地较未绿化空旷地日平均地表气温降低最少2.2℃,最高降温达15.6℃;湿度增加12.9%~14.7%和17.5%,认为降温增湿效应受绿化树木种类、树冠形态、枝叶特征、林木高、径生长量、绿化栽植密度及郁闭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配置结构的绿化降温增湿效果有明显差异。专家分别对北京城市居住区和哈尔滨市不同种植结构类型的绿地(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的空气湿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乔灌草型绿地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23.1%,灌草型绿地增加7.7%,草坪型增加仅为5.4%,乔灌草型绿地增加空气相对湿度最大,灌草型和草坪绿地差异不大。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原标题:环保科普小知识 植物可改善城市小气候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