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郫都:建设产业新城 构建产业生态圈

2017-10-16 08:14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QQ图片20171016081359

郫都,成都市最年轻的都市新区,古蜀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拥有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创新创造基因,孕育了“创新、开放、智慧、勤奋”的郫都城市精神。

记录郫都改革发展历史,回望郫都敢创、敢干的历史轨迹,体现的是郫都“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末建设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开始,到今天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郫都区承担了国家省市16项改革试点任务(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4项、省级2项、市级10项)。在担当改革“试验田”和先行者的道路上,郫都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迈向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全面建设产业新城、构建产业生态圈,努力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QQ图片20171016081352

改革经验成果丰硕

农村发展活力迸发

翻开郫都历史画卷,改革发展砥砺前行。3000年前,望帝教民农桑、丛帝治水兴蜀,被誉为“天府前驱、蜀中先导”;300年前,郫都人融川菜文化、集传统工艺,匠心酿出品牌价值达650亿元的川菜之魂——“郫县豆瓣”;30年前,郫都农科村农民创办“农家乐”,开创了中国休闲度假旅游和农民居家创业新模式。

2015年,全国人大正式授权包括郫都区在内的全国3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土地制度3项改革试点。两年多时间,郫都区在这项事关国家“四梁八柱”战略的改革工作中试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自2015年初国家决定将郫都区列为全国试点,到2015年9月7日四川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第一槌”在郫都区战旗村落下,不到半年时间,要做的工作量之大、要求之高,令人难以想象。

首先是“三定”摸家底。郫都区采用“定基数、定图斑、定规模”模式,先后对全区152个村、1624个村民小组、9.3万农户集体土地等进行核资清理。最终确定出前期可入市的土地面积为4932.79亩。

在“三化三建”体系建设环节,以建规则、建制度、建平台和组织化、民主化、市场化,先后出台了入市主体、收益分配、财务监管等21个配套办法和7个实施细则,从制度到实践、实践到制度反复验证,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畅通入市渠道、还权赋能,郫都区先后探索形成了四维模式+三个民主的农村自治新模式。入市方式、途径、底价等村民代表协商,收益分配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创新设计出产权主体+实施主体组织结构,有效保障了农民土地权利。

郫都区采取一项机制+两项奖励,鼓励金融机构抵押放贷,激发资本活力。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纳入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保障范围,由市、区两级基金按净损失4:6比例分担,为金融机构和投资人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还制定实施了针对外部分配的“分级调节”和针对内部分配的“二八原则”,实现多方共赢。将土地净收益20%用于成员现金分红,其余80%作为村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的做法,则从根本上保障了村民长远生计和村集体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改革试点已经探索了不少成功案例及成效,例如:

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共带动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农户产业化经营面达94%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2%。如:红光镇白云村通过全村土地综合整理为多利农庄项目供地300亩,着力打造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通过盘活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资源,推动农业新兴业态发展,成功创建了“中国最美乡村”。

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创新收益分配形式和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夯实了集体经济发展资本。如,战旗村拍卖了13.4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收益705.97万元,除去20%的现金分红,绝大多数作为集体股份公司的公益公积金,村集体资产突破2000万元。同时,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融合现代化管理经验,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

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入市改革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以实现,增强了农民“获得感”。30宗土地入市后,相关农民集体及个人共获得了超过1.7亿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约1.36亿元用于集体经济的积累和发展,约3400万元用于农民股东的现金分配。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住房改善、现金分红和就近就业等形式,实现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步提升。

构建了制度规则体系——创编了《郫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专项利用规划》,制定出台21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办法,构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则体系,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制度储备。入市改革试点理论成果获得了包括中农办、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释放了改革裂变效应——启动打造成都市饮用水源生态保护示范区,整治零星地块116个481亩、生态移民1708人,规划建设辐射4镇、20个村、19200亩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将整理出的480余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调整到川菜园区等产业集中发展区统筹使用,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的用地需求。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创业风生水起

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郫都区如何在新一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寻找突破口,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2016年5月,郫都区获批全国首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坚持国际化标准、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聚集两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41人,吸引海内外创客2万人,引进清化启迪等孵化器50家,入住创新创业项目1600多个,阿尔刚雷、九华圆通等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16家双创企业在天府股权交易所挂牌。“极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覆盖”双创格局初步形成。

与四川大学、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等在川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强强联合,探索校地企协同创新“郫都模式”。

深化知识产权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局,通过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改革,提供申请注册、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推进“蓉漂”人才计划,出台“创客郫都”系列政策,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球创新中心西部中心、中美技术转移中心成都中心、中美双创孵化器成都基地、亚台青(成都)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落户郫都区。菁蓉镇先后被授予西部首个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首个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第五个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功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短短三年,郫都区在产业生态圈重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科技金融支撑、精准政策扶持、创新文化构建以及校地企协同创新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面向未来站高谋远 担当使命换道超车

成都市最新的新经济“空间版图”,重点打造6个主体功能区+N个产业聚集区。明确成都西部主城区的郫都区和高新西区,是市委确定的电子信息主体功能区,产值逾3000亿元,占全市六成以上,格罗方德、华为成都研究所、京东方等来自全球的电子信息、软件研发巨头在这里已形成集群发展之势。

郫都区贯彻落实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抢抓建设电子信息主体功能区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主动承接、借势推进,全力扩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以电子科大为核心,形成郫都区和高新西区等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功能集成的电子信息主体功能区经济地理版图,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科创新城,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和新经济集聚区。

重塑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按照“建设产业新城、构建产业生态圈”要求,围绕“一核一区一带”总体规划布局,树立以人兴产、以产定城理念,全面建设“菁蓉智谷”产业新城和中国川菜产业新城,加快培育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和都市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国际社区、专业园区、创新街区,努力建设国际化都市新区。

2017年,郫都区已与上海临港荷福国际机器人产业有限公司、电子科大合作,启动2.5平方公里“菁蓉智谷”核心区建设,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电子科大校友产业园、荷福研究院,有机植入伊顿公学、布拉格国际医学院和医院、国际酒店等高端配套项目,培植时尚购物、主题餐厅等高端业态。启动500亩电子信息产业专家公寓,建设1.8平方公里清水河、桤木河生态带,加快菁蓉湖、创客公园二期建设。

全面构建四大产业生态圈。在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方面,聚焦细分领域,抢先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研发、集成电路等六大特色产业生态链,辐射带动文创、旅创、农创“全域覆盖”。搭建知识产权转化、公共技术服务、招才引智、检验检测、产品中试、科技金融等“六大平台”。充分发掘电子科大、西华大学、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资源,高水平打造特色创新街区,推进电子信息和新经济产业项目集中孵化、集成转化;在食品饮料产业生态圈方面,围绕打造全市食品饮料产业核心增长极和全球川菜原辅料生产集散中心,依托郫县豆瓣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拓展5平方公里中国川菜产业园区,着力提升郫县豆瓣、川菜工业化、复合调味品、微生物工程和食品包装“五大产业链”,加快构建以郫县豆瓣为核心的食品饮料产业生态圈,培育千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让郫县豆瓣百年品牌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生态圈方面,突出发展研发技术、工业设计、科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特色优势服务业,其中投资100亿建设国家创意公园、投资30亿的陌上花开田园综合体已签约启动,加快构建“一轴四区三圈”现代服务业生态圈;在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方面,以国家和省市土地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以菁蓉镇现代农业双创空间为核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多点布局的“一核多点”农业双创大平台。探索孵化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五链相融”农业双创郫都模式。聚焦农村改革、农业双创两台发动机,打造农业文化遗产、田园综合体、“天府水源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品牌,推动农业结构、农村形态、集体经济、基层治理四个再造,着力构建“1223”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全面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贺卫东 本报记者 张渝

原标题:郫都 担当使命 勇当改革先行者 建设产业新城 构建产业生态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