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拥抱新经济,成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

2017-12-07 16:31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表明,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经济形态已站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口,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力量。区别于由投资等快变量驱动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新经济之所以“新”,首先在于适应经济环境的转变,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增长。其次,新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符合市场的需求趋势,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新能源,到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大都得到了主要国家的政策响应。

更重要的是,新经济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技术经济范式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边界、规模与水平。如果说上世纪后期全球经济的繁荣是得力于核能、计算机和航天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话,那么当今新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人类社会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不确定的技术路线、模糊化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组织方式以及产业化的重大变数等等,都使得新经济的发展范式显得十分神秘,看起来很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下手,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过去的十多年,成都就一直在其中懵懵懂懂地摸索着。客观来说,这座城市在区位条件、创新资源、产业基础,甚至政策环境上有着培育新经济的肥沃土壤。比如科技人才资源高度富集,拥有众多的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量的专业人才。又比如成都是西部地区的消费中心,对西部腹地的辐射力极强。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造就了成都人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包容与接受,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丰厚滋养和创意源泉。也就是为了补齐工业发展这一课,从最早提出的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到后来的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的想法提了很多,但收效却并不显著。

日前召开的新经济发展大会凸显了成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思想新战略新动能的重要论述,加快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信心和决心。会议理清了成都发展新经济的思路、明确了以新技术为驱动、以新组织为主体、以新产业为支撑、以新业态为引擎、以新模式为突破的新经济发展路径,提出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形态,加快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作者认为,促进成都新经济加快发展,首先要认识到新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特别是核心要素的重要作用。新经济发展表现为新技术新创意新方式的生产应用,但其核心却是人才发挥企业家精神,通过智力和知识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因此,培育壮大人才创新队伍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未来,应继续坚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好人才”的全新人才观,广泛招引海内外高水平,特别是在新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中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到蓉工作。同时,围绕让人才更好发挥创新创造作用这一主线,建立健全“人才+项目+资本”协同模式,探索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创新氛围。

第二,把握新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争取让国家级的相关领域成果转化落户成都。新技术能否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并且实现规模化供给的产品或服务。今天的世界,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呈现出集体攻关、多方协同的发展态势,但项目的转化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某一具体的地理空间。举例来说,在成都着力发展的绿色新经济方阵中,空气储能的产业化无疑是发挥四川水电等禀赋优势、深化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成都应积极争取成为全国空气储能的推广应用基地。又比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除了引进高水平的整车制造企业以外,更重要的是构建标准化的城市直流充电网络,涉及到城市管理部门与电力建设单位打破体制机制隔阂,成都也应创全国大中城市之先,努力成为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的全国示范。

第三,加快建设新经济发展的应用场景,将技术和优势转化为新经济的生产力。新产品新服务的产业化推广是新经济快速成长的“关键一跳”,离不开应用场景的辅助和支撑。落实到城市这一层面,就是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

第四,完善新经济发展的组织方式,依托创新链生态圈来提升新经济发展力度。作为新时期统筹城市空间、规模和经济发展新的政策主张,产业生态圈突出了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等要素的有机排列组合,新技术新产业就在其中扮演了促进传统业态交叉融合、匹配生产生活更高需求的中介与平台。所以,着力构建以新经济领域为主题的产业生态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更多新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迅速成长。依靠功能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新产业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打造一批聚合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等符合新经济特征的新生产要素和新业态聚集区。

最后,推动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已经成为成都发展的大逻辑,跨部门、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鲜活的事实。对于新经济工作的组织者来说,要打破既有的工作思维定势,强化全局意识和协作精神,在产业规划、资源要素配置、行业发展上加强多部门联动。同时,以新发展理念和“一尊重 五统筹”为遵循,积极拥抱新经济,牢固树立服务重于管理意识,建立动态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更多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生事物。

原标题:拥抱新经济,成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