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市规划局权威解读新一轮城市总规 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

2017-12-20 07:27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王雪意   责任编辑: 马兰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是一部独特的传奇,而这部传奇的脚本,就是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改造中成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大城市病”。未来,成都的画卷将如何展开?又将呈现出怎样的不同?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就描绘了成都的未来蓝图,迅速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在接受成都晚报记者专访时,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瑛,以及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编制组技术负责人唐鹏,给出了权威的详细解读。

为什么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六大缘由

贯彻中央新理念的必须要求

肩负国家使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

落实全国新一轮总规改革试点示范的要求

落实省委省政府新要求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

主动应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发展条件变化的需要

现版总规2020年即将到期

本次总体规划有哪些特色和创新?

五个关键词

人-城-产

系统性

精准性

实施性

参与性

规划原则是什么?

“四定”原则

以水定人

以水资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

以底定城

重点是识别绿色生态空间本底,明确市域生态格局,划定各类生态保护区域

以能定业

重点是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目录,拟定产业负面清单

以气定形

重点是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通过城市形态改善及通风廊道的构建,应对成都全年40%时间无风的大气环境特征

成都的战略定位

“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新时代的城市规划,面临新的使命。据张瑛介绍,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成都贯彻中央新理念的必须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目标。中央城市工作会对城市工作提出“一尊重、五统筹”,“着力增强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宜居性、包容性”新要求,“中央的这些新要求、新部署都需要通过总规全面贯彻和落实。”

他表示,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也是成都肩负国家使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落实全国新一轮总规改革试点示范的要求,还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新要求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主动应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发展条件变化的需要,以及现版总规2020年即将到期的提前谋划。在新时代规划者们的笔触下,描绘成都未来蓝图的城市总体规划清晰可见,“要画出成都未来的‘自画像’,首先就要对这座城市的特色、特质,对成都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的职能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准确科学的定位。”

本次总规提出成都的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张瑛表示,“四川省省会,是成都最基本的城市性质,辐射带动引领四川全省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赋予成都的国家使命。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这将会与国家战略形成高度契合。作为成都市民的精神家园,我们更应该成为‘世界文化名城’,让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天府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总规首先在理念上创新

抓住了新时期成都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

记者了解到,作为被住建部确定的全国15个总规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做好试点示范,是成都这一轮总规修编工作的重要目标。那么,成都本次总体规划有哪些特色和创新? “通过‘人-城-产’‘系统性’‘精准性’‘实施性’‘参与性’五个关键词,总结一下本次总体规划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张瑛认为,本轮总规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抓住了新时期成都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强化了生态优先,由城市建设导向到城市治理导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他介绍,在强化规划的系统性方面,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各部门专项规划、区(市)县规划同步开展、协同推进,增加了总规的系统性和引领性。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的条件下,针对人口老龄化、二孩政策及人口分布特征、产业发展趋势,对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设施实施差异化精准配置,增加了规划的“精准性”。

“本次总规还建立了‘目标—载体—措施—行动计划’的规划实施路径,一大批重大项目将作为改变城市格局、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牵引性工程,切实推动总规实施落地,增强了规划的‘实施性’。”张瑛告诉记者,总规编制过程中还坚持专家借智和开门编规划,一方面充分征求专家意见,规划编制各个阶段先后十余次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了刘太格、李晓江、林坚、石晓冬等国际国内顶级规划专家及王浩、王成善、李建成等6位院士共92人次对总规修编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开通线上线下意见收集、“总规四进”(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等多种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实现以总规作为凝聚社会各界共识的平台,为总规引领城市发展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

按照“四定”原则打好组合拳

就能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向“内涵提升”转型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规划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城市的长远利益,为广大市民的福祉服务。“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成都,始终是成都人最为关心的话题。”陈言是成都一家公司的设计总监,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成都各处的美食和休闲的好去处。周末,偶尔去健身房或去三圣乡找个农家乐钓鱼,这让他觉得成都人很幸运,在这个现代时尚的城市中,依然可以保持着与田园生活的紧密距离。陈言告诉记者,“月初,成都地铁7号线和西成高铁同一天开通运营,真的觉得出行、生活越来越方便了。看到总规提到成都要进一步完善航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我充满了期待。”

家住金沙的董泽,在位于成都高新西区一家研究所工作,他很关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减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病”的规划措施,他相信,随着成都环境越来越好,更多的人会选择留在成都工作和生活。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许多市民所关心的话题,都落在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和发展方式上。结合本次总体规划提出的“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原则,张瑛表示,按照“四定”原则打好组合拳,就能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其中,‘以水定人’是以水资源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上限。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底定城’重点是识别绿色生态空间本底,明确市域生态格局,划定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在本轮总规中,城镇空间占22%,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到市域空间的78%,高于国内一线城市,形成了全国最具优势的城乡生态本底条件;‘以能定业’重点是以能源资源的供给约束和节能减排为前提,确定产业发展目录,拟定产业负面清单”;‘以气定形’重点是优化空间形态,改善通风环境。要通过城市形态的改善及通风廊道的构建,应对成都全年40%时间无风的大气环境特征。”

保证规划的延续性、不走样

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制度及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本次总规建立了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方面共53项指标体系,以此按年度对发展目标进程进行评估,实现指标体系可核查、可落实、可分解的定期动态管理。

不仅如此,本次总规还建立了以总规为依据,构建逐级传导的规划体系,确保各类规划在总规指导下有序编制。同时,通过形成定期评估、动态维护的长效机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作为规划实施评估和行动计划编制的基础。建立总规“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制度,保证规划的延续性、不走样。同时,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成都晚报记者 涂文全

○专家解读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编制组技术负责人唐鹏:

成都城市空间

结构调整“窗口期”

已经到来

“从2010年开始,成都市每年净增加50万人口,增速已达3%以上,预计增长势头还将持续5-10年。当下,成都正处于一个超大城市的形成时期,必须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唐鹏表示,成都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是在龙门山和龙泉山之间,单中心聚集地发展方式进行拓展是成都的最大特色。可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和世界上其他许多特大城市一样,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问题。按照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增速超3%的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正是特大城市进行空间结构调整的窗口期,太早条件不成熟,太晚有可能积重难返,调整代价过高。

唐鹏认为,成都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窗口期”已经到来。因此,本次总规着眼于延续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出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空间结构,抓住代管简阳和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的机遇,在龙泉山以东规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形成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三个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来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转移和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增量,将推动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原标题: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