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转型启示录(2)

2015-05-17 22:52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布局之道:“全产业链”

盘点成都万亿级经济总量,离不开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等千亿级产业的支撑。作为两大支柱产业,成都已经规划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西部首个万亿级企业,而汽车产业在去年90万辆的基础上,今年力跨百万辆,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城”。

为培育更多更强的产业集群,成都提出“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所谓“全产业链”,就是沿着“产业链全景图”补链、强链、扩链,推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强已有千亿元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航母。

4月16日,在龙泉驿东风神龙乘用车成都基地的建设工地上,项目计划协调主管柳景波正忙得不可开交。他来自湖北武汉,负责整个工地的管理及计划协调工作。在建项目被命名为神龙四厂,于去年10月开工奠基。

据柳景波介绍,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共有3家工厂,全部都在武汉。龙泉驿这个项目是神龙公司首次走出湖北在省外布局生产基地。“我们考虑过很多地方,最后还是选择了成都。”至于原因,除了投资环境及物流需求等一些基本考量,还因为这里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工业园区。

“整车企业相当于一个龙头,可以带动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考虑到成本,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一般需要就近配套,会加快产业集聚。”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副局长黎明认为,这就是一种引领作用。

一汽大众就是典型的案例。当时进驻时,企业并没有打算在成都建生产基地,只是组装。但随着整车生产量的扩大,零部件企业慢慢开始进驻。“仅一汽大众一家,就带来了1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黎明说。

“目前,一汽大众成都工厂每天生产2000辆汽车,到2016年产能将进一步放大,计划每天生产2400辆汽车。”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一位负责人称,成都已经成为一汽大众在中国西部设备最先进的生产基地,保持了A+级轿车市场的全国销量冠军。

经开区的招商工作也是按照“全产业链”布局的思路推进。这里的招商办公室贴着一张汽车主要零部件构成表,一辆整车被拆分为22个总成、160多个分总成,而招商人员的工作就是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所需,找出产业空缺,瞄准最优项目“补链招商”。

“得益于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成都汽车产业近3年来已连续跨上三大台阶:全产业链千亿元、汽车制造业千亿元、整车制造千亿元,成为全省成长最快的千亿特色优势产业”。黎明说。

在“全产业链”思路引导下,有“IT世界工厂”之称的成都高新综保区也瞄准新领域转型升级。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成都“IT路线图”正与全球IT产业版图深度接壤,其电子信息产业开始第二次飞跃,迈向产业的中高端。而这些高端产业的加快发展,也令成都经济面对“新常态”时更加底气十足。

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形成较强优势,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 

再造产业成都

2014年10月2日,随着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天府新区成功跻身“国家队”,成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说是新区,其实这个地方已经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先介绍,位于新区的广都,就是古蜀国建都的地方,而新区下辖的“华阳”,作为行政区划名则始于唐代。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极核牵引”战略,未来成都将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个“主极核”,培育、壮大一批以卫星城、区域中心城为代表的“次极核”,优化各“极核”的产业层次和功能品质,使之成为牵引成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专家们看来,由于成都中心城区这一“主极核”早已形成,有基础支撑,关键是如何加强发展,在功能、结构、总量等方面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区和卫星城等,未来将进一步集中更多的要素,壮大经济总量,发挥牵引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功能”。

天府新区涉及成都、眉山、资阳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而成都在其中的地位,仅用一项数据就可说明:面积占81%以上。根据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这块占地面积56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里,将“再造一个新成都”,可谓“白纸画图,平地立城”。

核心区的行政中枢、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办公地点就坐落在天府大道路边,这里每个工作人员都很忙碌。除了日常的行政职能,目前管委会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招商工作上。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投资服务局局长刘宇彤,自天府新区组建就来到这里工作。他说,从规划环节开始就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其他区域的一些发展经验和教训,尤其是经验做法。“来了之后,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产城融合’。他解释,“再造一个新成都”,主要考虑这里的人工作、生活、娱乐全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完成,完全就是一个相对独立城区。“当然不是与老城区完全割裂,但在产业定位上,我们的目标是做天府新区的发展标杆,布局高端产业,再造产业成都”。

“产业是一个城市的核心,没有产业做基础,其他都是空谈。”刘宇彤认为。因此,他们的招商引资也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成熟区域的招商是产业链招商,所做的工作是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找出哪些地方要强化补足。这里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工作是要先找到龙头牵引,有了这个才好说后面的事情。”

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思路之一是用市场换投资。“其他地方没有成都这么大的基础设施开发量,对于基建企业来说这是个巨大市场。而基建企业的主力军是央企,包括中铁、中交、中建、中电建等等,如果这些央企要来承建项目,那就希望把区域总部设计中心或研发中心放过来,双方互惠互利。”刘宇彤说。

思路之二是围绕成都天府新区的产业核心区——“成都科学城”着力引进科技研发产业领域的国内外龙头企业,并以此带动产业的集聚。“不过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驻,尤其在成都科学城范围内。比如,我们会限制不符合规划定位的产业”,刘宇彤认为,应该更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以及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引领和带动。“制造业是主体,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服务和配套的产业”。

但一些代表先进制造业方向的企业,像香港地区的楼宇制造业,或者一些精密的仪表、高精尖仪器的组装等,能够顺利通过遴选。“作为产业新区,我们对产业的选择很慎重。只有那些在全球有示范性的先进制造业,才具有对四川全省产业的引领和示范效用”。

根据不同的产业,他们还针对性地划分了不同的单元。按照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人口密度,每个单元用地规模20~30平方公里,其中包含产业、居住、商业、公建、绿地等功能,形成职住平衡、配套完善、布局融合的“产城一体单元”。

据有关机构预计,到2020年,天府新区将真正坐实成渝“双核经济增长极”的美誉。 

00

“成都制造2025”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尤其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规划中的“中国制造2025”也越来越热。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部署,到工信部近日的规划预热,再到媒体上的高频出现,以及资本市场的热捧,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关注日益升温。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阎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制造业带来的经济繁荣是不可否定的。“因而,我们的产业和技术升级要以加强制造业为核心。”

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珠三角代工企业遭遇的外贸生存危机为起点,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摆脱处于“微笑曲线”低谷的命运,曾一度成为焦点话题。但此后两三年,转型危机被高投资带来的经济繁荣所掩盖,中国制造升级的路径与长期目标也未成型。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美德日等传统制造业强国重新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危机再也无法掩盖。2015年,越来越多的头牌外资企业开始加速撤离中国,中国制造正面临制造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双面夹击的局面。

“成都市也有这种紧迫感”。蒋炜说,“成都制造2025”的规划去年底就开始着手了。“我们专门到工信部去取过经。包括国家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还有省里的工业经济研究中心的很多专家,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

除了本身具备较完善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之前的“1313发展战略”也为其提供了框架基础。“算是一个雏形。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融合最新发展态势,形成了现在‘成都制造2025’送审稿。这是第15稿”。

虽然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比,成都的总体实力仍显不足,可谓“全而不强、散而不聚”。据成都市经信委提供的一份资料,在城市对标中,虽然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第一,但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只排名第7位,不到深圳的1/2。

综合研判,成都制造业的发展规模、综合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尚处于第二梯队,面临既要做大又要做强的双重任务。因为长期发展内生性经济,成都的产业门类很全,但直至目前,在工业领域还没有一家主营业务超千亿的企业。“我们的发展,还处在量质并举阶段。量没有积累好,不可能有质的提升。”“不是说今天提出来,明天就可以完成。以前都是五年规划,对于发展工业经济来说,这个时间跨度实在太短了。要培育一个产业,让它真正在一个地方生根发芽,至少需要几十年。还像以前珠三角企业那样搞代工,根本没有生命力”。

问题是,连这些城市都没有完成的转型升级,成都又靠什么?

成都没有照搬国家的规划。国家选了十大领域,成都分了三个层级:高端突破、中端崛起、低端提升。高端产业诸如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这些本来就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未来要更加突破,直至具备全球竞争力。

虽然国家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但对于成都而言,不能仅仅只有高端产业升级。 就像智能制造,无论未来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仍是“稳增长”和“保就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成都一些传统产业的贡献还是不小的,比如食品”。蒋炜认为,类似这样的传统产业,政府要考虑的,是怎么进一步扶持提升,帮助企业转型,而不是放弃。

“中国制造2025”很美,但再美也不是中国经济的全部,甚至不是中国制造的全部。成都也一样,几乎囊括全国所有的工业门类,从所谓的1.0至3.0均有分布,不能指望整个城市的制造业全部一蹴而就、靓丽升级。尤其对处于转型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而言,要参与进来并不容易。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将这种转型升级理念真正传导到企业。毕竟转型需要资本,但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资金问题的解决还得依靠政府与金融机构,政策向来是资本的向导,相伴随的还有财税、金融政策的倾斜。

“目前这还只是一个纲要,接下来会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一步一步来吧,比如说互联网+、智能制造,接下来都会有具体的实施步骤”,蒋炜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积极争取将成都纳入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首批试点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支撑、城市精神和人才储备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这些成都都不缺。照这样再干10年,成都未来不可限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