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再工业化”和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推进,中美经贸关系正在经历一场由量及质的变革,加之欧盟等国经济复苏乏力、债务难题尚未解除,致使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均现疲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稳住7%左右的年度增长,必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已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为了达成中共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必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改革要红利,让中央的各项决策落地生根。
面对内外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中国如何才能实现“新常态”,而不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然而,在中国进入“新常态”之际,国际舆论对中国发展前景颇有质疑,对与之相关的“一带一路”等战略亦褒贬不一。《凤凰周刊》在对中国经济相关议题深入调查后发现,位于中国西南内陆的成都,其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常态”在中国乃切实可行。
承接“天府之国”的自然和人文底蕴,成都市在“新常态”下通过持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功进入新的经济增长轨道,并在天府新区建设、做强产业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不少系统性的制度成果。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首次跨入“万亿级”,世界500强企业有262家落户成都,“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蓉欧快铁”亦开通有年。
这些成果的背后,无不包含着创新与改革。成都按照“新常态下要有新的视野、新的理念”的要求,历来走在改革前列,并在发展民营经济、培育高端产业、扩大消费需求、推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出了众多突破性的举措。也正是因此,这座“海绵城市”发挥出独特的“成都引力”,吸引大量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和优秀人才投资兴业。
相较于中国传统经济发动机的沿海地区,内陆城市成都的改革经验在“新常态”下更具推广和借鉴意义。为了实现“新常态”,告别旧模式,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支点。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个支点理应在中国的西部。站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城市发展“万亿级”历史交汇点的成都,有潜质成为大陆经济的“第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