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怀远古镇  »  正文

怀远古镇 藤编枝缠蔓绕里的时光

2015-06-12 18:15   来源: 央视网   编辑: 许雯   责任编辑: 马兰

传统的藤具是中国南方所偏爱的用器,上好的藤器讲求细节标准。图中的工序是对藤椅进行最后的表面处理,藤具因此圆滑安全、光泽净澈

密实、坚固、轻盈,这是一把和婉而富于美感的椅子。它从藤编艺人手中诞生得如此不易:从自然而来,又与使用者融为一体舒适地坐卧在百年老藤之上,让我们着意体味慢制作之好。

两条杏黄身躯的巨龙平地腾空、欢腾旋跃,时而追随龙珠蛟龙出水,时而腾云驾雾龙行于天,长长的龙须舞动飞扬这是2009年6月2日四川崇州市文井江畔,举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时的一幅场景,这两条巨龙不是常见的草龙、竹龙、布龙,而是用山中藤萝编织而成的“藤龙”。

当地怀远镇的藤编高手李志辉、李健康姐弟连同30位藤编高级技师一起,用了一个多月才编出这两条奇特的“藤龙”,仅编扎龙头就花了整整一星期。用藤编制作“舞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

当日的喧腾情景已过去了两年,记忆却丝毫没有从我的头脑中消减。这一次我来到怀远古镇,成都平原绵绵不绝的秋雨,将它笼罩在一片悄然的静寂中,衬托着那被历史打磨出来的一派柔和,就如一枚温润的卵石。

我从崇州市文化馆员口中听到这样一段传说:三国时,有位姓马的工匠,平日喜欢制作各种器具。一天,他发现家乡大山上生长着很多野生山藤,特别光滑坚韧,很适合编织东西。带回家后,反复实验,被水泡过的藤条泛出清亮的光泽。结果,他用高山翠竹做成内部支架,外面再用这些加工好的藤条细密缠绕,编成了一只龙榻般的坐具。他突发奇想,对坐具又好一番熏蒸,竟让它变得金黄透亮、宛若黄金。马工匠抬出“龙榻”放在院里,悠然享受起川西久违的阳光。不想邻居们看到后啧啧称奇,纷纷要出钱买下这件藤编的“龙椅”。马工匠灵机一动,以后便按这自创的方法,专心制作起藤具来……

十年一觉寻藤梦

楼台烟雨,岁月如风,今天的怀远仍然和“藤”字牢牢缠绕在一起。而如今怀远最传奇的藤编手艺人名叫李志辉,她家的技艺是祖传的,曾经在改革开放以后带动了整个镇的藤编热。而且她也是“怀远藤编”——这个四川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一番辗转后,我寻找到了她家的藤货铺,里面摆着各式的椅子、桌子、屏风、书架等,每一件都做工精致考究,色泽天然淡雅,抚之圆润光滑。那流畅优美的曲线,或粗犷、或玲珑,诉说着一抹古老和自然的风情。

而她本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双手:坚实、粗大,细看之下,被硬物划伤的细线纵横交错,密密麻麻布满整个手掌,多年从事藤编的岁月就这样被无情地记录在上面。

……

“能想到的,我们都能做出来”

一日,有人上门订货,问能不能编仿清代的藤器。李志辉竟一时愣住了。后来,她查阅大量资料,好不容易找到一件清代藤编水盂来观摩。这件水盂造型十分典雅,乌亮的漆层下螺旋状的编织痕隐约可见,通体包浆熠熠生辉。口沿处的生漆剥落了,露出淡黄色的藤丝,无一丝裂缝,盛水仍滴水不漏。

李志辉被这种匪夷所思的古朴魅力震撼了。她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藤编不仅在编织技法上,而且在内涵上,也能与古老的传统对话。她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藤的世界里所包含的文化和内涵,她还与四川美院的艺术家们一起探讨藤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在店铺里面闲逛,突然想起当天那件仿清代的藤编,于是便问李志辉现在能不能做出来。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能,你们能想到的我们都能做出来。”

……

在怀远藤编的世界里,还有其他个性成员,像荷叶莲子灯、荷叶双人沙发等,它们都挟带着深邃的历史与文化而来,一根藤条的经纬一跨越便千年。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相当普遍的今天,像李志辉这样的一代代工匠薪火相传,我们要感谢他们始终坚持最核心的“手”艺而非“机”艺。(节选自《中华遗产》2011年第12期 撰文/冯晓枫 摄影/冉玉杰 等)

原标题:怀远古镇 藤编枝缠蔓绕里的时光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