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路巡查员,李良成每天的工作是行走在自己的责任道路上,看看路面有没有损坏,市政设施是不是完善。李良成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熟悉的桐梓林北路,“刚走到路中间,忽然发现一个井盖居然破了,如果有人走在上面,很不安全!”李良成很担忧,马上拨打12319,并点击“#”号键,向“成都市城市道路检查井盖监督中心应急平台”报告了自己的发现。
作为全国首个井盖监督中心,这个应急平台的架构与搭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与效率提升的探索和实践,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方向。
李良成还得到一个消息,在统筹治理的框架下,井盖治理今年首次同步扩展到二、三圈层。这就意味着,伴随着中心城区的井盖治理进入常态管理序列,14个郊区(市)县也全速启动井盖病害治理。
而在“四改六治理”,城市管理者倾力提升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智慧化水平的背景里,成都关于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的梦想,正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成长。
作为我们观察“四改六治理”的一个支点,城市管理转型升级正向广度与深度全速扩展。透视出诸多努力的同时,释放出积极的民生信号,备受关注。
四改:激发群众自治的老旧院落治理
奠定群众基础,形成自治。自治动能,不容忽视。
在“四改六治理”的框架下,老旧院落治理是“四改”的重要支点。按照成都老旧院落改造思路,成都将按照“先易后难、统筹兼顾”的原则,3年内完成1134个老旧院落改造,1134个院落将有望再一次焕发生机。
2015年5月,80多岁的张婆婆看到楼下一排排生机盎然的海椒、番茄小苗苗,高兴得合不拢嘴。就在不久前,当社区干事把小区内收获的第一批生态菜——莲花白送到张婆婆家里时,这位在江东民居住了好多年的老人,满心欢喜。
假如翻阅江东民居的“蜕变”日志,你很难把老院落的“今生”与“前世”联到一起。从脏乱到整洁,从整洁到优美,江东民居用心改变,用改变来作答。
此时的老院落内,芳草依依,生机盎然。一排排生态小种植区内的各种蔬菜秧苗悄然生长,一盆盆小菜被静静地养在家家户户的阳台里,楼下、楼上,错落有致的绿色小景,让江东民居愈发美而活力十足。
将“菜地苗圃”引入院落,这还是一个新鲜事!原来为了让院落的硬件再升级,江东民居引进了生态农业,依据季节变化,种植不同的蔬菜,为了发挥大家自治的激情,院落内的住户还能一盆一盆地认领。“我们特别成立了‘生态农耕组’,每天小组成员还要负责给这些秧苗浇水施肥,并依据季节变换更换蔬菜苗的品种。”
“而这些小蔬菜成熟后首先送给小区内的孤寡老人,然后再义卖。义卖的钱进入院落归集的维修资金池中。”院落负责人胡正均说。
院落发生的新变。让老百姓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交清洁费自觉了,交维修资金也踊跃了,看着干净的地面,大家也不好意思随意乱扔垃圾。而看到每天悄悄生长的蔬菜苗,大家由衷欢喜。“江东民居,已经让大家刮目相看!”
看似微小,却意义不同寻常的院落之变,彰显的却是倾力而为的“四改六治理之公众参与路径”。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让人民群众也积极投身自我管理中,一方面不仅是决定“四改六治理”能否有效、能否持续的关键,更为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管理者将管理延伸到薄弱环节,让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组织更细胞化、管理更民主化、服务更自主化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提升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合力破解老院落的管理难题。并在同步实现治理到管理序列通道之际,多层次激发民众自治。
六治理:市容市貌治理的制度创新
作为西部第一个试水全域“环卫市场化”的城市,伴随着环卫作业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考核方式的逐步细化、主街干道与背街小巷环卫水平的同步提升,成都市场化改革后的环卫作业,在“四改六治理”的框架下,正逐步设计出一系列更具操作性,更具实用性,并同时扩展到“盲区”的重构体系。
这是青羊区少城辖区内一个普通的作业段面。
夜里,凌晨1时10分。头戴着橘红色环卫帽,彭秀英骑着自己的自行车穿梭而过。自行车上,一把大架子、一把扫把、一个簸箕、一个垃圾袋是彭秀英每天的必备行头。作为快速机动保洁队的一员,在长顺街上,夜里与彭秀英一起轮番骑车巡回检查的环卫工人还有另外3人。
“发现白色垃圾,我们要立即捡拾,用最快速度,让道路恢复洁净。”中年人的脸上流着细细微微的汗珠,一边巡查,一边说。
作为“六治理”——市容市貌治理框架下的重要范畴,环卫无缝隙作业制同步创新的标准化快速捡拾作业正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悄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并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按照成都“大城市,细管理”的思路,成都中心城区环卫作业试点分级分类作业管理。细化的管理方式与考核方式,将中心城区的大小街道分成了26类“环卫模式”,从繁华商业街区,到背街小巷,从餐馆林立的中小街道,再到有农贸市场、学校的其他街道……成都城市管理者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的环卫标准与考核标准。
看得到的改变,显而易见。看不见的改变,如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成都环卫“细管理时代”向前大跨步。
全速推进市容市貌治理,为破解街面零散垃圾突出问题,成都实施标准化快速捡拾作业。全面建立零散垃圾快速调动、快速机动、快速处置“三快”处置机制,首次出台《中心城区公共区域零星散落垃圾专项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三快’的处置机制,我们期待通过快速处置机制的运转,实现一级道路及重点地区在95%时间、95%的区域内无零散垃圾的目标。”而在这样的框架下,市城管委明确了包括配置果屑箱、作业机具配置、骑车捡拾作业的详细流程。
“例如,每处零散垃圾滞留街面时间不能超过,主干道重点区域15分钟、次干道20分钟,1000平方米白色垃圾数量少于4个。”
《方案》除了对流程进行了详细界定外,还特别提出,每个街道辖区都要同时配备“质量监督员”,对作业质量进行专业考核。市、区、街道、环卫公司每日实施四级监管巡查。
有效运转,形成动力。“问题——思想力——决策”,这一过程在架构环卫“细管理时代”自我循环程序系统的同时,开始凸显制度创新的活力。
依旧是今年。成都市域高速公路环境卫生管理联席会议召开。市交委、市交管局、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成彭高速、成温邛高速、成灌高速有限公司等负责人悉数来到市城管委,原来为了破题高速公路周边脏乱现象,酝酿多时的成都市域范围高速公路环境卫生保障工作机制,正式运转。
“这是一次统筹治理思路下的高速公路环卫新革命!”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高速公路周边的环境卫生保洁问题都是一个硬骨头,“很难啃!可是环卫改革进入深水区,再硬,都要破!”在这样的思路下,市容市貌治理步入深水区,我市首个高速公路环境卫生保障机制亮相。
在一系列配套方案里,除了全新修订环卫作业方案外,保障工作机制还对高速路收费站站前广场、出入城段半封闭式快速路及其上下匝道实行机械化加密作业予以明确,同时要求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
硬件与软件双管齐下,高速公路周边,环境卫生状况悄悄出现好转。“而这与背后的努力分不开。”长期关注城市管理的专家表示。
至此,不管是分级分类管理、还是零散垃圾快速处置制度,以及高速公路环境卫生保障机制,其设计初衷,都是制度重构框架里的,城市管理再标准化、量化、规范化。以此为基准,强化执行。进而实现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双重推力。
微观:城市细管理的多重实践
从制度设置及运作的角度观察,“四改六治理”的制度设计及其背后的思想力会聚,将自然导出高效率的应对。
换一种角度观察,成都细管理时代的问题导向、智力会聚,然后形成决策的过程,其相匹配的制度却对改革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这样的背景里,微观成都多层次垃圾处置体系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的多重试验,无害化、资源化的关键搜索里,关于细管理的诸多脉络逐步成型。
几个片断足以反映成都的努力。
2015年初夏,60岁的王大爷喜滋滋地拿着自己的手机来到小区楼下,作为锦江区生活垃圾分类深化的一个标志,王大爷手里的手机与即将扫描的条形码是我们观察一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试点的一扇窗户。原来在这个美丽的花园里,重要位置都摆放了几个投放箱。而在这里,包括王大爷在内的住户们都配备了条形码、塑料袋,只要王大爷们分类投放了垃圾,再用手机扫扫条形码就可以知道垃圾投放的准确信息,系统后端则可实现自动积分,再用自己的积分来换包括垃圾袋、肥皂等奖励物品。
同样还是这一年初夏,成华区“17合1”的猛追湾生活垃圾中转站,启用不久。从以前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整洁美,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事实上,在此前不久,为了破解垃圾中转的难题,成华区管理者在猛追湾辖区取缔了17个小型垃圾中转站,以“17合1”的决心,集中修建了一处全新的垃圾中转站,集中实施垃圾压缩和中转。这里不仅有排污系统、除臭系统,还有喷淋系统,并在控制噪音、污水、臭气等多方面下足功夫。假如不是实地踏勘,你很难发现,这座白色的小屋,居然承担着1.68平方公里区域的垃圾压缩任务。
也就在这一年,中心城区首个日处理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置站已经实现满负荷运转。作为全国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成都紧密布局。中心城区首座餐厨垃圾处理站在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年之后,已经实现日处理餐厨垃圾量200吨,日处理餐厨垃圾300吨的第二座餐厨垃圾处理站也全速开建,明年将投入使用。
在成都,为了让城市更美丽,城市更宜居,管理者的视野还全面扩展。按照成都垃圾处置的科学规划布局,成都将总共建设包括万兴环保发电厂在内的4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基本满足我市中心城区与二圈层郊区(市)县的垃圾处置……
这是一幅“全景图”,也是成都细管理的“线路图”。
在资源化的思想导向里。成都从硬件为开端,全面布局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生活垃圾发电设施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同步配备餐厨垃圾处置设施以及医疗废物垃圾处置站,为一座城市构架出垃圾末端处置的各项终端设施。
回溯,往前。
成都又在布局中端垃圾中转设施。成都全面启动生活垃圾中转站改造。采取直运、迁移、环境治理等方式,对中心城区138座“脏乱差”问题突出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实施整治。
再回溯,审视。
成都历经多年努力的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收集,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深化和扩大生活垃圾减量分类试点的基础上,成都目前已经有200多个试点街道(乡镇)和3000多个社区(村)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试点。
而“条形码”垃圾分类收集激励模式,仅仅是“四改六治理”——细管理试验中的一环,却书写出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康庆 胡清
原标题:城市管理转型升级 释放积极民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