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科联路1号旁的电话亭里藏着垃圾。
曾几何时,各式各样的公用电话亭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为市民提供便利。近年来,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过去风光一时的街头电话亭慢慢走向衰落,有的更是面临着破败不堪的窘境。
7月10日,市民冯先生向本报反映,成都市青羊区科联街1号附近的电话亭沦为“公共厕所”,路人掩鼻而行。
7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发现电话亭内确实藏污纳垢,而“主角”电话已经成为了一种摆设,无法使用。
记者调查公共电话亭被弃 成为垃圾桶
“我们家就在旁边小区,每天都要经过这条路,经常都是臭气熏天。”11日中午,79岁的冯先生站在路边,用拐杖指了指2米外的电话亭。
记者看到,亭内堆放着小广告、用过的纸巾,地上还有不少粪便,臭味弥漫。而话机则落满灰尘,但当记者掏出IC卡插进电话机时,屏幕无信号,按键生锈,拨号无效。
冯先生说,从2014年开始,逐渐有人在电话亭内“方便”,初期还有环卫工人打扫,后来渐渐成了无人监管的“死角”。
当日,记者在锦江区和青羊区大大小小街道进行走访调查,寻找公共电话亭。这些红色的小亭子大多处在较为僻静的角落,已经落满了尘土,电话本身也是老旧破败。
有的电话亭贴满房屋中介的广告,堆满垃圾;有的成了“杂物室”,放着拖把、扫帚;有的亭子玻璃被砸了一个大洞,电话摇摇欲坠,就快脱落……记者穿过大街小巷,探访了城区20个电话亭,发现无一个电话可以正常使用。
零售店:几个月才卖5张IC卡
“拆了,都拆了……卡也不卖了!”说到电话亭,岳府街一家零售店老板冯大姐有些感慨。
她指了指面前这条街道,“以前不出200米就有电话亭,这条街就有两个。”冯大姐说,由于以前插卡打电话便宜,“一分钟才几分钱”,面值10元或20元的电话卡销量颇高,“一天能卖七八十张”。后来随着手机的普及,购买电话卡的人越来越少。
2014年,冯大姐门口的两个电话亭被拆,她就再也不卖电话卡了。她说,现在还在卖电话卡的零售店屈指可数,几乎已经“绝迹”。
记者随后走访锦江区25家大大小小零售店,在锦江区一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卖电话卡的书摊。老板刘女士的摊位是露天的,地上摆着一些时新或过期的画册和书刊,顺便搭售电话卡。
由于电话卡鲜有人问津,她好几个月才进一次货,“一次只进5张”。刘女士说,与电话卡的萧条相比,手机充值卡“一天就能卖好几千元”。
是拆是留?周边居民看法不一
对于市民罗先生来说,电话亭是一种生活习惯。平日里忘记带手机,或是嫌街上用手机打接电话太吵,他就会钻进电话亭,摸出电话卡,“便宜又方便”。
罗先生用电话卡已经有十几年了。2012年年底,他买了最后一张电话卡,然而,却找不到可以使用的电话亭了。直到2013年底,他习惯性地把电话卡揣在兜里,下了公交车看到电话亭就去试试,“总共试了不下50次。”
2013年12月,他看到很多电话亭上都贴着“正在整修”的公告,于是便开始等待整修,没有再去电话亭试卡。“但直到现在,也没能看到整修完毕的电话亭。”
罗先生认为,公话长途费用便宜,目前仍是一些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的选择;市民如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拨打紧急电话寻求帮助。目前这些电话亭将去向何处?罗先生说他将持续关注。
记者随机走访多位市民,他们大都不再使用电话卡,但对于电话亭的拆建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电话亭已经淘汰,没有必要存在”;有人认为“破损电话亭成为垃圾堆,影响市容,应该清理拆除”;有人认为“电话亭虽然是少数人的需要,但是应该予以保留”;还有人认为“电话亭代表了一个时代,应该适当保留”……
原标题:成都街头IC卡电话亭沦为“公厕” 许多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