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遗迹
80年前,一支着单衣草鞋却骁勇无畏的队伍,经一路坎坷荆棘,挺进了四川。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苦与磨难,却凭着毅力与信念,奇迹般地翻过险要、冲破围剿,蜿蜒北上,星火燎原。
时光荏苒,转眼8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日渐富足,生活溢满幸福的光辉。而长征,那段传奇往事已成为不朽历史,纵然时代更迭却永不褪色。
那段峥嵘岁月和红军英雄人物,除了让顽强无畏的精神留传至今,还有许多承载着红军可贵精神的遗物,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在四川,在成都,红军当年长征途经至此,播撒下革命火种的点滴痕迹,时至今日仍可寻见。沿着当年他们的踪迹寻去,几件红军在此留下的遗物,将往事一幕幕掀开。作信物的扁担、易物的布币、报乡民之恩的水桶……
每一件遗物,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都是红军可贵精神的凝聚,也提醒着我们,那可贵精神要一代代传下去。
老中医张崇荣的后代拿着红军留下的扁担讲述当年的故事
扁担
邛崃是成都地区唯一的红军长征经过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中,一根80年前红军留下的扁担,是红军为感谢中医张崇荣熬药治伤治病之恩留下的宝贵信物。
红军留下的扁担
成了张家三代传家宝
邛崃是成都地区唯一的红军长征经过并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这里到处是革命遗迹,许多老百姓家中,甚至还保留着红军留下的遗物。为了寻找红军留下的遗物,记者沿着红军走过的线路,找到了位于天台山脚下的高何镇高兴村。
一根80年前红军在此留下的扁担,现如今静静躺在高兴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如今,这根竹扁担已经有了些许岁月的“皱纹”。它两头窄,中间宽,约150厘米长,最宽处只有5厘米。
在纪念馆中,它被擦拭干净,绑上红绸,受人观赏。但在此前有70年的时间里,它都是张崇荣家的传家之宝。因为,80年前,这是红军为感谢中医张崇荣熬药治伤治病之恩留下的宝贵信物。
红军来了
他主动救治红军战士
29岁的张勇是张崇荣的曾孙。2005年,他同父亲一起,将这根家中视若珍宝的扁担捐赠给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如今三代长辈都已不在世,张勇却把扁担的往事刻在了心中。
1935年11月,西征南下入邛崃的红军主力,进驻这一带组织战斗。驻扎之地,就在天台山脚下的高兴村。
在爷爷张德成给张勇的讲述中,那时红军的队伍里,伤员很多,又大面积感染风寒,战士们艰苦极了。
当时的张崇荣已是80岁高龄。他一生行医,在当地德高望重。见红军伤病者众多,他便下定决心帮他们医治。
“那时期,曾祖父的救治行为,随时有可能被敌人盯上。”张勇告诉记者,爷爷与曾祖父的救治,进行得小心翼翼。他们白天上山采草药,晚上回到家,往往要整夜整夜地熬药。熬成汤药后,第二天,再悄悄给队伍送过去。
爷爷张德成很多次告诉过张勇,红军是亲人。“他们在这里停留了近4个月,与我们相处就像一家人,而那么多的伤病者,怎么可能不去管不去救?”
张德成每次对张勇回忆红军时,总是很有画面感:戴八角军帽,武器装备似乎不好;有气势有胆魄,但衣衫单薄,冬季仍是薄衣单鞋;吃得太差,野菜树根……很多战士得了痢疾,容易传染,张崇荣采药时,每次都要采上两大筐。
那些日子里,张崇荣共救治过100多位红军战士。
红军赠扁担
是一份信物也是承诺
红军在邛崃的112天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战斗。张德成甚至有几次都听到过山中传来的枪声,总是为红军捏把汗。
不过,红军一直没有放弃利用战斗间隙宣传革命。道路、桥梁、山崖、石壁,以及街面、村寨的墙壁上,红军刷写了标语,还张贴印有革命口号的传单。跟乡亲拉家常的时候,干部和战士也不忘讲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
在邛崃,红军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还建立起了下面的区、乡、村苏维埃政权。高何就建立了一个区苏维埃、四个乡苏维埃。此外,邛崃当时还组建了不脱产的红军游击武装,6个营、26个连、1260人。其中,高何组建了1个营、7个连,参加人数达450人。
红军在22个村开展分田分地。其中,高何有靖口、横溪、高兴、王家、沙坝、象林6个村参与了分田分地。
1936年2月,红军战略转移出邛崃,963名邛崃儿女随军北上,其中高何就有403人。
红军要走了,却不能不谢张崇荣一家的救治之情。
“他们艰苦,没有值钱的物件,却坚持要答谢曾祖父,要付医药费。”张崇荣从未想过要收取报酬,但红军还是将一根挑行李的扁担,交在了张崇荣的手上。一名红军战士对张崇荣许诺,等我们红军北上归来,一定回到这里,给你把这根扁担兑换成钱。若是我们没有回来,那你就等到革命成功了,你把它拿到政府去,就能给你换医药费。
原标题:一根80年前的扁担记忆长征中的“邛崃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