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
1935年6月,老红军王能益战斗中负伤,被送到桃坪羌寨的村民余志坤家中养伤。在余家人悉心照顾下,王能益伤势逐渐好转,便每天拎着木桶帮余家打水。王能益归队后,余家一直保留着他当年打水用过的藏式木桶。
藏式旧木桶
见证军民情谊
在四川博物院,众多的红军遗物中,有一只珍贵的藏式旧木桶。棕色的木桶已经发白,附着着些许岁月的纹路。四川博物院相关专家介绍,木桶是由成都市民王善平在今年年初捐赠。王善平的父亲王能益是位已故的老红军,而木桶,则牵出了80年前王能益参加长征之时一段报恩的往事。
根据王善平的讲述,1935年6月,父亲王能益所在的红军队伍长征途经阿坝州理县地区,一路上频繁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一次敌军袭击中,任第三十军军部交通队队长的王能益负了伤。他的右腿根部被枪弹击穿,流血不止。
伤口被简单处理后,王能益继续上路,腿伤却更加严重了。上级了解情况后,将他送到了桃坪羌寨的村民余志坤家中养伤,并给余志坤留下了几块大洋和500文铜币作为开销。
余志坤一家,热情收留了王能益,腾出了一间屋子给他养伤。
王能益一度伤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余家人就给他喂饭、扶他走路,每天送水送汤,悉心照顾。王能益一直记得,余家的小儿子余继舜当年只有十几岁,却总是跑到山上采草药,捣烂了,帮王能益敷上。
在余家养伤一两个月后,王能益逐渐好转,能拄着棍子下地走路了。他觉得自己不能白给余家添麻烦,主动做起了家务。他腿伤未愈,余家人当然不肯让他做事。王能益就每天早早起床,拎着木桶跑去河边打水,装满水缸。
几十天下来,王能益跟余家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相处中,他常同余家兄弟讲起自己队伍战斗的经历。余家人更是佩服这位壮士的勇敢与坚强。
三个月后,部队派人接走了王能益。余家人一路相送,临别,余志坤坚持把当初红军留给自己的养伤钱还给了王能益。并对王能益说,你们为了我们去战斗,连命都不要了,我怎么还能收你们的钱?
分别已是大半个世纪。1999年,99岁的王能益早已在成都定居。他常常回忆起在羌寨的往事,就对儿子说,明年开春,想要回去看一看。可惜未等开春,老人就因病过世了。
为了达成父亲的遗愿,儿子王善平还是来到了当年父亲养伤的桃坪羌寨。他找到了余家,而此时,当年照顾过王能益的余家小儿子余继舜已是满头白发,余家二儿媳杨步青也已是个佝偻着腰的老人。他们从没忘记过王能益,杨步青甚至记得他跛脚走路的样子,不停念叨,“他(王能益)离开的时候,腿伤还没好呢。”
余家人还保留着王能益当年打水时用过的藏式木桶,他们把它交给了王善平。木桶被王善平保管了15年后,今年年初,他将木桶捐给了四川博物院。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但王善平希望木桶所代表的红军精神永远不被忘却,让这份军民情谊去感动更多的人。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王垚 摄影 王红强
(感谢四川博物院提供遗物线索及藏式木桶的资料和图片)
原标题:一根80年前的扁担记忆长征中的“邛崃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