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无人车的原理跟人一样,眼睛把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做出相应判断,给手脚发指令,手脚做出相应动作。”蒋涛说。
“眼睛”
激光雷达190度采集信息
这辆车有5只“眼睛”,长在车顶。两个大一点的是“激光雷达”,3个小一点的摄像头是“立体视觉系统”。视觉广度为190度,可以精确探测到视觉里80米以内的所有物体。5只“眼睛”采集到的信息会形成三维图像出现在副驾的电脑屏幕上,而对于距离的判断,则要通过无人车测算出视觉范围内的物体与车身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作出路径规划和决策。
“大脑”
运用火星探测器“寻路算法”
无人车的“大脑”,装在后车厢,是个长约45cm,宽约40cm的大铁箱子,重一二十公斤。这个铁箱子通过各种线路跟“眼睛”相连。这个铁箱子看作是这辆车最核心的“中央控制器”,负责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自主导航。“在研发过程中,这个中央控制器是最复杂的。”蒋涛说,在经历无数次实验后,最终用到类似火星探测器的“寻路算法”,从而解决了机器人探路的问题。
“手脚”
智能控制油门刹车力度和方向
在“大脑”旁边,是一个稍微小一点的铁箱子,被称为“底层控制系统”。按照蒋涛的说法,这相当于人的手和脚,直接连接车的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经过运算后,中央控制器会发出踩油门的力度、刹车力度或者方向的转动角度等指令,然后这些指令会实时通过连接线路传输到这个底层控制系统。
对话
最高时速80公里,“无人泊车”好方便
华西都市报:研发到现在这一步,您花了多长时间?
蒋涛:最早探索是在八年前,然后去德国锡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和2010年,我们团队两次参加欧洲陆地机器人大赛,其中2007年获得冠军,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这一辆是在2015年国庆时期才真正完成的,其间经历了上千次实验。
华西都市报:您研发的无人车成熟度如何?哪些地方还需提高?
蒋涛:算是比较成熟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时速跑60公里到80公里都问题不大。但下一步还需在重建高精度地图、让机器感知更为精确和智能,以及安全性能上下功夫。
华西都市报:您研发的无人驾驶车辆,可用在哪些领域?
蒋涛:目前来看,还主要是作为人类的辅助,运用在消防、变电站巡检、应急救援和国防安全等一些特殊的领域。
华西都市报: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蒋涛:事实上,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局部运用到了汽车工业上,如主动安全和智能泊车等。但真正做到无人驾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技术成熟度是一个方面,无人驾驶在伦理和法律法规上也需要考量。华西都市报记者吴柳锋 张菲菲摄影 张磊
原标题:西南首辆无人车成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