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活在光与影里的大匠(2)

2016-01-13 07:17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当年,闯荡重庆学艺

94年前,四川蓬安马回水电站旁的房舍里,林家添丁,取名“林克兴”。

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日子,到了务农活的年纪,同龄男孩一手挑起40斤重的水桶,年幼多病的他,铆足劲也担不动,那个年代的农村,“男人就是力量,牲口就是财富”,林克兴自然不被看好。

1939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两年,一些浙江商人,开埠就在这里做生意,日渐风生水起,当时的年青男女,纷纷投身到他们那里做工。那时候,林克兴已经17岁,他模模糊糊地觉出,自己大概不属于黄土地,于是在苦闷中离开农村,成为时下典型的“重庆漂”。

重庆上半城,民权路上,亨得利钟表眼镜行迎达官送贵人。林克兴门口踱步,估摸着做这行可能会有前途,硬着头皮进了门。刚开始,老板见林克兴瘦弱,担心体力不好不能胜任。这时,林克兴遇上了家乡人,几番请求后,老乡也帮着劝说,“Darling(亲爱的),现在战争时期,工作不好找,好可怜,你就收留他吧。”林克兴在一旁连声表态,“我一定会好好做的,一定会,一定会!”他的诚恳终于打动了老板,领到师傅跟前,拜了师。

学习并不系统,师傅做什么,便跟着照做。磨片、验光……看似简单的技艺并不容易掌握,总是看不准,他有些灰心。把每次测出的误差记在小本上,脑里回放当时看到的光样,逐步纠正。1年后,林克兴不仅能准确验光,还掌握了28道工序,验光、磨片、配镜、装架等全套技术。

出师,月薪二两黄金

多数手艺人都有被“挖”的经历,林克兴不例外。

两年后,几家眼镜店抛来橄榄枝。在双倍工资的邀请下,1946年,林克兴来到成都,进了春熙路“精益”眼镜店,担任店内大师傅,月薪二两黄金,专为有钱有文化的人配镜,堪称“打工皇帝”。

抱着“负责到底”的态度,他总是测出度数后,让顾客戴上,根据反馈再三调整,“有些人当时戴着可以,拿回去又觉得不合适”,他再调。

在光影世界里,林克兴一干就是几十年,“眼镜戴上是否舒服,很直接,骗不了人”,对度数测量极为苛刻,他渐渐领悟到,并不是精确地测量出度数就够了,“每个人的眼睛条件不一样,不能教条,要根据每个人的真实感受切实调整。”

和很多纯技术人员不同,他认为“眼镜不同于别的商品”,既要矫正视力,又成为面子的一部分,既是必需品,也是装饰品。尽管当时没太多选择,柜里通通是圆形镜面,他仍根据顾客的脸型,逐一选择大小。也曾配制过“眼镜中的LV”,边框开金,进口材质,一副二两黄金,“一个资本家买下”,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戴上更富贵了。”

尽管日日重复相同的程序,他对眼镜的热爱只增不减,偏偏年轻时视力特好,便为自己制作了一副平光金丝眼镜戴上,身着古典笔挺西装,他感觉自己也像“徐志摩一般的斯文人”了。

出山,治好“睁眼瞎”

由于配镜度数准确,顾客戴上服帖,林克兴成为店里最抢手的师傅。然而,工作专业性强,他时常感到这是一种不能分享的快乐,儿子到铺子玩,不会观察他怎样磨片,教书的妻子也不过问。1978年,当省商业厅为他颁发了特级配镜验光师职称,他成为当时全省首个配镜验光特级技师时,妻儿才惊觉“原来这么厉害”。

退休后,夫妻两人陆续耗时几个月,来了一场老年游。林克兴游遍南方,也游遍了眼镜店。每到一个城市,他必到当地出名的眼镜店、眼镜厂逛逛。

在南京路上的吴良材眼镜店,他看到顾客人挨人地争买眼镜,回家后,按捺不住,自己开起店铺。他认为,电脑测光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散光,于是,坚持使用“老三样”。在林老家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位美籍华人的多封书信。这位华侨3000度的近视曾让许多医院望而却步,跑遍全球,都找不到满意的眼镜。后经人介绍,专程回国找到林老。

林克兴用验光检影法,准确测出了他的近视度数,并为他配了一副超薄款。这位华侨戴上眼镜后,立即“重见光明”,他很激动,握住林老的手不放:“之前,我委托美国、中国台湾的亲友帮忙寻找配镜师傅,结果都没配到合适的眼镜,没想到您老手到擒来,令我‘眼界大开’!”

家训,“负责到底”

很多外地顾客想找他配眼镜,将烂镜片邮寄到店,他测出度数后,制好,寄出。

多年前,林克兴曾了解到,川大一些贫困生没钱配眼镜,便搞了个“眼镜扶贫工程”,免费为数百名高校贫困生配镜,令他生气的是,很多学生以前佩戴眼镜的屈光度都差得厉害。“别人明明只有300度,歪眼镜店却给他配450度。”

现在,守着店铺的是林克兴的儿子林绍容,关于家训,他只留下一句——“负责到底”。他称,技术靠个人,但是品质不能丢。他认为,目前,很多店铺不负责,大概差不多就行了。

林克兴的女儿说,“他有职业病,看到任何人都要看看别人眼睛怎样。现在,家里人也几乎佩戴上了眼镜。”

在店铺工作的曾先生本在林克兴女儿经营的餐厅打工,林克兴“看重了他踏实的品格”,让他到店里跟着学艺。十多年的学艺生涯让他能独立操作,现在他常常一个人守着店铺。他称赞,“林老师脾气很好,总是循循善诱,不易动怒。他总是劝诫,做人要正。”

“林老师总能站在顾客角度思考。”一位右眼受伤失明的康女士曾前来配镜,经测,她左眼2000度近视,“林老师把右眼镜配成了1800度。”曾先生不解,林克兴小心翼翼地给康女士试戴着,说:“要是配成平光,一轻一重,眼镜就变成了负担。”

曾先生称,“林老师的火候是经验积累出来的。就像医生看病一样,看得多了,也就知道如何对付疑难杂症了。”

“国外品牌,盖过老手艺人了”

“您的眼镜多少度?”“我都94岁了。”“上海的眼镜店技术怎样?”“也不过如此。”说着,他慢慢取下了眼镜。

“要自己去琢磨,我还是要聪明一点。”摸着证书,他笑着陷入回忆,“我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特级配镜验光师。”

吐字清晰,却总是答非所问,和记者对话过程中,黄金岁月积淀下来的骄傲在老人身上时时闪现。

老伴笑他,“年轻时候还很谦虚,年纪越大,越骄傲了。”

儿子林绍容的想法和父亲不一样,“不能说他就是西南地区最厉害的了。说不定有更出色的,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林绍容认为:“不一定要保留传统方式。学老手艺因人而异,还要学上几个月才能应对。电脑可以提高效率,懂得操作,几天就可以上手。时代变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既近视、又远视、还老光,当年还戴平光眼镜的林克兴,如今换上了无形双光眼镜。镜面下方,多了一块弧形区域,“上半部分看远,下半部分看近”,框架依旧是他喜爱的棕色半边框。

爱吃带点肥味的红烧肉、回锅肉,却仍润滑不了心中的梗——轻奢品牌入驻成都,商场里,镶嵌着几十颗钻石的镜框在白炽灯下流光溢彩,林克兴有些不适应,“国外品牌受追捧,盖过老手艺人了。”他,害怕被忘却。

记者让他测试视力,他把玩了一下验光镜架,又放了回去,“老了,不中用了。”

民国范

他热爱眼镜,偏偏视力特好,便制作了一副平光金丝眼镜戴上,身着古典笔挺西装,他感觉自己也像“徐志摩一般的斯文人”了。

低调

1978年,当省商业厅为他颁发了特级配镜验光师职称,他成为当时全省首个配镜验光特级技师时,妻儿才惊觉“原来这么厉害”。

高超

一位美籍华人近视达3000度,跑遍全球没找到满意的眼镜。老人用传统方法为他配了眼镜,华侨重见光明,感激万分,此后书信不断。华西都市报记者毛玉婷

摄影吕甲

原标题:活在光与影里的大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