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对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思考 (3)

2016-01-20 09:36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有战略方向、目标体系、指标体系。但评价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当前国际化城市实践的新趋势是什么?成都又该如何转变城市发展观念把握和顺应新趋势?

创新城市发展观

助推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何一民 赵淑亮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科学对待城市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相反,违背了规律,就将受到惩罚,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和失序现象。当前,成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成都从内陆腹地变成了向西向南开放前沿,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城市;近期,成都市将“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确定为“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建设目标。面对新机遇、新任务,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成都城市发展道路迫在眉睫。因此,成都在未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城市规律,创新城市发展观念,实现四大转变。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在过去30多年间,由于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因而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追赶型”“跨越式”的心态,强调速度第一,效率优先,领导干部更多关注数量指标、速度指标和经济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化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不足19%,而到2014年则达到54.77%,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设市的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3个。当中国取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伟大成就的同时,层出不穷的“城市病”也给中国城市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城市发展方式粗放性,城市规划缺乏连续性,城市环境污染日趋突出,城市交通十分拥堵,“鬼城”“睡城”“空城”频现,城乡二元结构未能破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增大等问题日益显现。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今天,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型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有没有”“够不够”,而是“好不好”“优不优”等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经发出明确的信号,要求城市工作者在发展理念上要从注重“量变”转向注重“质升”,衡量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指标也应转变为突出城市发展质量的考核性指标和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突出城市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实现“质”上的飞跃。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标准建设成都,也就是对中央精神的落实和具体贯彻。成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要改变仅仅依靠做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摊大饼”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节约紧凑、绿色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城市建设方面不仅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而且应当更多地关注城市结构的优化,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高效集约,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既要“重颜值”,又要“看气质”。

创新城市文明观 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是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解决这些危机,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代表了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方向。成都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将建设生态城市放在首位,各级干部都应以“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态文明观为引统。生态文明观要求城市建设实现“四态”合一,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的充分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建设新格局,朝着建设国际化、生态化的大都市方向发展。

创新城市驱动观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改革创新”是城市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和发展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动力已经难以支撑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动力升级”成为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过去,土地和资本等物质要素的投入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未来成都的发展必须加大制度创新、科技与文化创新等柔性要素的投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把创新放在成都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部工作之中。要通过改革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深入挖掘城市管理、城市资源配置、城市规划等各领域的潜力;将创新渗入到各个领域和各层面,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城市业态、生态、形态和文态,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只有依靠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才能让成都这座有着4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焕发出青春,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创新城市治理观 由“政府管理”向“共建共享”转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要实现从主要依靠政府向政府和社会协同发力转变,真正实现发展人人参与、成果全民共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在城市里的全体市民不仅是 “利益共同体”,更是“行动共同体”。因而,新时期的城市治理观也要发生相应转变,要创新治理方式,加强城市“精细化”、“精准化”管理,要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成都在未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要加强“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提升体现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的管理水平。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淑亮,博士,四川大学宣传部理论科干部)

原标题:对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思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