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绵先行先试,其他市州如何跟进?
“创新改革不能只是吼得凶,四川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1月23日,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省政协委员、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主任秦启荣的发言引发了不少委员的共鸣。
“四川的创新要打破不均衡,也要多点多极推进。”省政协委员、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黄峰接过话茬,“我们应该依托成德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每年向全省、全国推广一批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
去年9月,四川获批成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依托成都、德阳、绵阳三市开展先行先试,如何进行?全省如何统筹推进?
创新资源不平衡
成德绵专利申请量占全省近八成
“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在我省创新资源分布和发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成都平原经济区聚集了全省六成科研机构、八成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近九成研发投入和专利授权。
黄峰带来具体数据:2015年,成德绵三市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省79.96%。“这种不平衡,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产生了很大障碍,是急需破除的瓶颈。”即便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部,不平衡也同样存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需要多个‘高地’的崛起。”省人大代表、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认为,欠发达地区创新更需强有力的抓手。“创新的不平衡不利于我省建设经济强省。”在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建玮看来,要实现加快建成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目标,按照国际的创新驱动发展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R&D(研究与开发)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20%以下,四川需要创新的“多点多极”。
三市协同
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成德绵的先行先试很重要。”黄峰认为,“点”的爆发很重要。
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行政区划壁垒是成德绵爆发创新潜力的重要障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块的分隔有一定冲突,其实这就是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省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曹丰平提出,成德绵要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在产业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更好地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调市场的作用。
黄峰则继续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给出建议:去年成德绵三市调处专利案件占全省25%,三市现有知识产权(专利)行政执法力量不足,分布不平衡,执法水平参差不齐。“建议成德绵三市,探索试点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整合执法资源,集中执法力量,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成德绵三市也可以有不一样的突破。经过两个多月调研,民革四川省委提交了《以成德一体化为抓手 就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进行有力的探索和尝试》的提案,建议在推进成德绵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充分利用德阳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成都、德阳就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进行一系列有力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率先打造一批全面创新改革平台等。“企业其实可以成为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的先锋。”有来自企业的省人大代表建议,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进行资源整合、开发投资等,行政区划壁垒可不攻自破。
不少代表委员也建议,三市要依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互补和协同推进。
由“点”及“面”
要让成德绵的经验发挥溢出效应
如何由成德绵之“点”,推广到全省的“面”?
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其他市州也应先行先试,而不是等待观望。要正确处理好重点区域成德绵与其他市州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民革四川省委提交的提案《抢抓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机遇 增强新常态下科技创新动力》提出,要做到市州、区域、政产学研“三个协同”,打造科技协同创新格局。建议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鼓励在川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大产学研课题立项力度,以产业视角对课题进行设计和研发,提高成果转化率等。
秦启荣提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全国10%左右的平均水平,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议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纳入考核指标,并将原有的“专家评价”为主的评审方式改为“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增强科技奖励的社会公信力。
开放的观念和方式很重要。有代表委员提出,要让成德绵的经验发挥“溢出效应”,不仅仅是成德绵自身壮大的问题,更应该是其他区域积极融入的问题。
开放的目光可以放得更远。侯晓春介绍,去年12月,广安市与中关村签订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合作框架协议,“希望通过开放合作等方式,抓住四川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持续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报记者 董世梅 吴璟
原标题:创新改革也需“多点多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