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改革激发活力 共建精神家园

2016-01-22 16:21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写在2016年省两会前夕(六)

过去五年,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为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五年稳步向前,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激发和释放文化发展新活力;五年砥砺奋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五年戮力同心,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引领,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力继续壮大。

回眸“十二五”,改革激发文化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四川文化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改革向纵深推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小说《家》——舞剧纪念版开售啦!”1月15日,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泽平在朋友圈转发省歌微店的链接,为舞剧《家》的演出门票及纪念版小说《家》打广告。

开微店?卖书?省歌要转行?杨泽平的朋友圈里,不少人发出疑问。“这是省歌打造舞台精品、拓展产业链的新尝试。”杨泽平释疑。

作为我省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首家试点单位,五年来省歌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董事会议事规则到建立艺委会,从项目制作人制度到竞聘上岗,从社会资本介入到艺术家个人持股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改革激发院团活力,舞剧《红军花》《家》等精品绽放舞台,海内外商业巡演收获不菲。

省歌的“十二五”轨迹,与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同频共振。

2011年11月,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一个月后,《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布。五年间,政策指挥棒频频挥动,引领文化体制改革从破冰期挺进深水区。2014年出台的《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等19个方面88项改革举措。并先后出台《四川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项方案》《四川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专项方案》《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深化专项改革的系列政策文件。

五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绩斐然:文化单位活力得以激发,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持续深入开展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勇立潮头——四川共完成17家出版单位、114家发行单位、15家电影公司、18家电影院、1家电影制片厂、60家一般国有文艺院团和2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3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和第一批56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任务。全省21个市(州)131家有线广电网络经营机构整合,实现“一省一网”。

体系建设成规模,文化惠民亮点频现

去年12月26日,位于天府广场西侧的省图书馆新馆开门迎客,短短10天吸引近9万人次。比邻而居的四川美术馆同样人气爆棚。“十二五”期间四川公共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川剧大剧院、四川广电中心、四川美术馆新馆、省非遗保护中心、中国书画院四川分院、省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五年间,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贯通,建成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图书馆198个、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601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站点5.2万个、农家书屋48726个、社区书屋5700个、公共阅报栏(屏)8861个,在全国率先建成寺庙书屋783个;整合基层公共设施资源,创新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社区)文化院坝5000余个,成为基层一道靓丽风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广播村村响覆盖率达97%以上,保障了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百姓的文化权益。

我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规体系和政策保障,用制度建设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有效运转。几年间,《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在全国率先建起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依法规范运行。

体系建设成规模,文化惠民亮点频频闪现。

以均等化、标准化为标尺,四川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改革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服务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为解决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展开有益探索;文化惠民“私人定制”、文化超市创新服务方式,让百姓从“等菜”到“点菜”;全省200多支文化志愿者协会和团队,5.3万余名文化志愿者,实现“送文化+种文化”相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全省群众文化机构年均提供文化服务9.8万次,年均放映公益电影70余万场,全省22家美术馆、89个博物馆和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以文化院坝为抓手,新型文化阵地为特色,我省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走在全国前列。

融合转型创新,文化产业增速超同期GDP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文化产业是否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四川文化产业顺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大局,化挑战为机遇,不断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促进文化市场不断繁荣。

2012年3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5+2”重点文化产业,发布349家重点文化企业。当年年底,省级文化集团(单位)产业倍增计划项目建设现场会在成都召开,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省级文化集团(单位)产业倍增。

融合、转型、创新,省级文化集团以项目为抓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等主要传媒集团为龙头,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川报观察”“封面传媒”“熊猫视频”等重点项目,迅速形成较强影响力;四川出版集团投身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产业化项目;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积极搭建升级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

重点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主力军,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9家省级文化集团(单位)立足主业、多元拓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6月,省级文化集团(单位)总资产近400亿元,净资产近200亿元。“航母”击浪前行,小船同样不惧风浪。“十二五”以来,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近3万个,从业人员48万余人,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电影城市票房收入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0%以上。仅2015年,对外文化贸易总额就突破7.24亿美元,23家企业和13个项目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企业数居西部第一,演艺、灯会、动漫游戏、版权等成为对外文化贸易亮点。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高速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中西部前列。成都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5%,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本报记者 张良娟

原标题:改革激发活力 共建精神家园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