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6年省两会前夕(二)
56次——这是一个多月前,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改革”二字出现的次数,改革成为建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作为一份为四川“十三五”发展“定调”的纲领性文件,“改革”二字的高频出现,展现出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这是一种传承:刚刚过去的五年,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领四川攻坚克难、稳步向前。
这是一种承诺: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更大,步伐更快,动力更强。
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手段,“四川决心”坚定
十八大以来,虽然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四川没有满足现状。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繁重的任务,立足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直面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四川以改革作答。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改革步伐不断加大。2014年2月召开的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大改革,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9次会议,省委深改组和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项小组会议共审议通过280多个改革方案,平均每个月有超过11个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不减、步伐更快。
进入2015年,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抓任务部署、抓方案制定、抓工作推进。
“三抓”背后,是四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涉入深水区的坚定决心。2015年11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要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自我选择,也是国家重托。截至目前,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在川部署的改革试点达120多项,包括简政放权、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科技体制、民生事业、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多个领域,亮点纷呈。
去年9月,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以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加快推动全省转型发展,四川肩负的创新改革使命不断升华。
长短兼顾,点面结合,质量并重,上下齐心,虚实一体,“四川路径”清晰
2014年12月,省委制定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明确未来五年将从14个方面,推出256项改革举措。不仅顾及当前,更谋划长远,描绘出一条清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路径”。
2015年7月,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市场化招聘公司总经理。这意味着,以长虹为代表的四川国有企业获得更多市场化的自主经营权。
长虹全球招聘行动的背后是全省国企改革的大动作。2015年以来,《关于推进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专项方案(试行)》《全面深化省属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方案》等系列重要方案陆续出台,将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十二五”期间,尤其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各个领域多向出击,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不是单兵突进,而是集合相关领域,纵横拓展,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既有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有先行先试的基层探索——
2015年,威远县新店镇石坪村村民徐跃贵一家的收入超过6万元,是之前的两倍多。村民收入增长的背后,得益于当地自创的农业BOT模式:农民首先将自家的承包地租给当地的公司,获得租金和劳务报酬,公司将村民的土地集中流转,用于建设无花果基地。五年期满后,公司将果园无偿交还农民经营。
基层探索的改革果实不只农业BOT模式,在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当地村民以参股方式,把地交给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出面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田间大小事,创造出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新型共营农业经营体系。该体系实现了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利益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充分激活了土地要素,保证了农民的收益。
在宜宾市翠屏区,当地政府利用财政资金,与农民合作社以及当地龙头企业按照一定持股比例成立公司,财政资金部分的股权归农民所有,盈利由企业和农民共享。
从农业BOT到共营制,再到财政企业共同“打井”的新模式,基层干部和群众探索出一条条全新的改革发展路径。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全省基层探索亮点频频。
改革只是路径而不是目标,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川动力”强劲
100万,这一数字,是自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启动以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的总数。这意味着,过去的近两年时间中,在四川,每一分钟会有超过一个市场主体诞生,每天是1500多个。仅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就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4万户,同比增长19.17%。
按总体部署,到2017年以前,我省将完成所有改革方案制定。让改革落实落地,成为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省委的硬要求。“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要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推进已出台的专项改革方案和重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为了抓落实,省委明确,对已经部署的改革事项,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督查机制。从2014年开始,省委首次将改革工作纳入省委目标绩效考核。2015年,省委改革办统一组织力量,对此前已经出台的32个专项改革方案推进情况进行调研评估,全程督查,强化落实,稳扎稳打。
全面深化改革正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受益于投融资领域的改革,2015年前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完成近2.3万亿元,增长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受益于农村领域改革,全省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持续增长,截至去年11月,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1.7万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5.2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703家。
受益于国企改革,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3.45万亿元、所有者权益1.20万亿元,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加近1.50万亿元和0.42万亿元。
同样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全省经济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7.4%回升至8.0%,回升幅度达0.6个百分点,并望保持到年底,支撑着四川经济在“十二五”收官之年保持总体平稳的态势……
省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牵引,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推动全省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厚植发展优势,坚定改革方向。循着“十二五”改革的足迹,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四川将继续行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本报记者 梁现瑞 李欣忆
原标题:蹄疾步稳“下深水”坚持改革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