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一直以来就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成都实现飞速发展,2015年由中国国务院批复并升格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如今,成都已成为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国中西部城市。
“四态合一”
每处景观当作艺术品打造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话,形态是城市的脸面,关系着人们的第一印象;业态是城市的骨架,决定着城市能否立得起来;文态是城市的气质,展现着城市的内在魅力;生态是城市的本底,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四态”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构成了成都城市科学发展的有机系统。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有着良好的自然本底。成都坚持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打造,确立了“城区500米见绿,有条件地区千米见水”的目标,在中心城区建成公园绿地89个,在全市建成绿道2000余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特别是启动建设以“六库八区”为龙头的环城生态区,锦城湖、青龙湖一期、白鹭湾湿地等已率先建成,为城市净化装上“天然绿肺”。
近年来,成都高标准推进城市整体风貌塑造,把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和每一处景观都当作艺术品来打造;在全市逐步推行“小街区规制”,市民出门步行15分钟以内即可解决各类基本生活需求;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市民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享受优质城市服务。
成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着力通过实体形式传承和呈现城市文化,打造出了锦里、宽窄巷子等一批极具成都特色的文化项目。
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3%。下一步,成都将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西部金融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千亿产业集群达6个以上。
优化布局城市空间
坚持“独立成市”理念
成都深入实施“立城优城”“统筹城乡”战略,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由“圈层式”向“组团式”转变,构建起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以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为支撑,以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双核共兴、一城多市”市域城镇体系。
天府新区建设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龙头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骨架加快搭建,一个宜业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正逐步呈现。
成都将坚持“独立成市”的理念,配套完善各个区块的交通、产业和服务,使每个区块都形成功能复合、自成体系、自然循环的城市架构,并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带动能力,切实抓好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打造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幸福美丽新村,同步破解好“城乡二元结构”。
实施“全域开放”
建设中国向西开放门户城市
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目前获批外国领事机构达15家,是中国内地领馆第三城,市民在家门口就可办理去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签证;同时,国际友好城市达29个,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39个。
默克尔、卡梅伦、米歇尔等国际政要访华,全都把成都当作重要一站。成都的“财富圈”越来越大,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带来显著的后财富效应。目前,2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蓉落户,成都与全球2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中韩创新创业合作园、中德中小企业园、中法生态园3家“国字号”的国际合作园区落户成都。
同时,通过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成都内外并举打造了畅达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网络。
推进改革创新
吸引更多创客扎根成都
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市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初步具备了同世界先进城市“掰手腕”的能力。
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去年以来,成都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积极打造“菁蓉汇”创业平台,成功举办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向全国乃至全球亮出了“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名片,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城市”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未来,成都将着力扮好“天使投资人”角色,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让更多的人才涌入成都,让更多的创客扎根成都。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2月3日15版,有删节)
原标题:成都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