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光明日报署名文章:从“高原”迈向“高峰”

2016-02-06 09:52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的最后,他援引朱熹《春日》诗句,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拳拳之心,殷殷之望。

如何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这成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时代之问”。

这是一个沉甸甸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呼唤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出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无数中国文学艺术家赓续薪火、再造经典,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一年多来,为回答时代之问,文艺工作者们思索、讨论、行动、探索,开启了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旅程。

放眼潮平岸阔,留下一路长歌。

布局谋篇

文艺发展的战略部署环环相扣

文艺工作座谈会,悄然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标注了一个新的里程。

老艺术家阎肃在座谈会上说,延安文艺座谈会,明努力方向、开风气之先、启一代文风,正本清源,振奋了全国人民;今天,我举双手赞成开这样一次文艺座谈会,期待着这次会议能够振聋发聩,润物扬帆。

诚如其言。文艺从来就担负着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

五四以来,启蒙肇始,民智待开,优秀的文艺作品成为新民之工具、救国之利器;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狂澜待挽,文艺作品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理论滋养、文化动员、精神鼓舞。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在民族危难之际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指针;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强调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针,则让优秀文艺作品竞相涌现,为改革开放发出了振铎之声。

同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一系列文艺发展新举措、新规划陆续出台,环环相扣,布局谋篇,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全面部署、细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为文艺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将文艺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破除评奖过多过滥、奖项重复交叉、程序不尽规范、个别作品脱离群众的弊端,以压缩数量提升质量,以规范评审扶持精品、引导创新。

2016年元月,《2016—2017年全国文艺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出台,由中宣部和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第一期专题培训研讨班启动,拉开了全国文艺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的大幕。按照这一规划,今明两年,将培训13万名文艺工作者。

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已浓墨重彩写入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文艺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迅速形成,为推进文艺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新风徐来

文艺工作者向下沉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浮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些一针见血的话语,成为文艺界认清当下问题的清醒剂。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鞭策与呼唤,成为文艺界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声声战鼓。

无边光景一时新。

向下沉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就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不久的2014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文艺战线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由此层层推开,截至2015年末,中国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社会生活最基层,组织各类主题活动100多场,参与活动的文艺工作者1000多位,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区市66个基层活动点。中国作协组织了多批次、上百名作家,深入乡镇社区、革命老区、工矿企业及高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重点生产建设一线,进行主题采访写作。

随着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中国文联及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曲协、中国舞协、中国摄协、中国书协陆续举办数场“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成果展演。再次将目光投向基层,文艺工作者见证了最朴素的真理和最丰沛的情感,描绘了最鲜活的实践成果和最生动的社会场景,呈现了最接地气的语言和最动人的故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感叹,“鲜活的生活,让我们的创作技法也鲜活起来。”

一年多的时间太短,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却春风化雨般浸润到文艺界各个层面。“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成为文艺工作者反身自省的对照,“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成为衡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准星。“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引发了文艺工作者长久的讨论和思索,为文艺界吹来一股新风。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这样描述他对文艺界的观感:“这一年来,我能感觉到整个创作氛围和评论氛围的变化,大家的心态变得比较沉静,同时也能感觉到作家们的心气、对自我的要求更高了。过去大家见面会说我的书印了多少,现在见面大家更多地在谈艺术,在谈面对时代,作家思想上、生活上、艺术上的探索和创造。”

好雨当春,润物无声,中国文艺界的新动向、新景观、新标准、新趋势正渐成气候。

2015年秋,被称作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终于开花结果。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5部作品折桂。作为获奖作家,王蒙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

“只要下了苦功,有了刻骨铭心的生活经验,有了血肉相连的感情交融,有了亲近大地的匍匐与谛听,有了对于人民音容笑貌的细腻记忆与欣赏,你写出来的人、生活、情感,就能突破局限、摆脱镣铐、充满真情、充满趣味。”

这也道出了广大作家的心声。亲近大地的“谛听”,才能听到改革旌旗猎猎、文化细语喁喁,才能听到时代的涛声和历史的回响,才能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高原”迈入“高峰”。

原标题:从“高原”迈向“高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