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七大行动”计划5
产城大提升行动
以“四态合一”优化城市规划布局
推进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核心索引:实施产城大提升行动,打造“国际现代新城”,成都高新区将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打造宜业宜居宜商新城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
形态是城市的脸面,业态是城市的骨架,文态是城市的气质,生态是城市的本底。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成都高新区将一以贯之地以“四态合一”规划理念,统筹好城市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高标准推进高新天府新城建设,高水平抓好重要干线和节点设计,高质量打造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一批充分展现城市风貌和特色的“城市名片”。同时,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促进产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做优做强交通支撑,持续提升环境品质。
大城市、细管理。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成都高新区将建管并举地推动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打造宜业宜居宜商新城区。加快打造美丽高新,将加强西部园区改造升级,优化“小街区”规划,加快打造宜人高新,将推进新川之心、高新绿舟、环城生态区建设,加快形成天府新城完整的“水系绿地链”,提升城市品质。同时,探索让城市更“高智商”,成都高新区将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聚焦“七大行动”计划6
体制大突破行动
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
全力打造“体制新区”
核心索引:实施体制大突破行动,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核心引领区”,成都高新区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改革,是创新之要义。实施体制大突破行动,成都高新区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全力打造“体制新区”。创新管理体制,以“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为总体思路,深入推进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着眼于助推产业发展,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成都高新区将深化工商制度改革,简化市场主体准入流程,精简前置审批事项,深化“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并适应新兴业态发展需要,放宽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成都高新区将改革政府资源配置的手段、方式、途径,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政府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项建设,推动社会资金投向专业化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
政务服务,是“高新服务”的窗口,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是一个有始无终的命题。成都高新区将全面推进B2G、R2G建设,建设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同步开展大数据资产交易、大数据金融衍生数据设计、大数据技术开发等新型服务,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化体系。
聚焦“七大行动”计划7
民生大保障行动
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打造“文明和谐首善区”
核心索引:实施民生大保障行动,打造“文明和谐首善区”,成都高新区将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民生,是一项关联每位“高新人”的民心工程。产业发展,反哺民生,成都高新区“七大行动”计划的民生大保障行动,则倾力民生改善。
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将持续推进教育、卫生事业快速优质发展。教育方面,将深入实施“内培外引”,继续引进区外优质品牌学校,加大本土优质品牌学校培育力度,推动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阶段教育体系。同时,增加中高端优质医疗项目资源配置,鼓励大中型民营医疗机构落户发展,努力吸引1-2个国内一流或国际知名医院落户高新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全民社保工程”,探索构建助残服务补贴系列政策,创新“支出性贫困”救助政策及举措,健全完善社会发展托底政策和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三社互动”工作,提升高新区基层自治工作水平。同时,大力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慈善救助类、社会事务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发展符合高新区产业导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探索建立基层事务的社会协商对话机制。
本报记者 缪琴 文/图
原标题:高新使命 3000亿后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