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镛手绘上世纪50年代的中山广场与如今中山广场的对比照。
何国镛手绘的老春熙路全景。
何国镛展示他画的总府路。
聊起上世纪50年代的春熙路,不少老成都会侃侃而谈当年热闹的店铺,或是已经消失的大楼,顺带感叹几句成都变化之大……但大多数人回忆起来,可能仅停留在“大概”、“或许”、“好像”的字面上。
“我画的是老成都街景的历史原貌,力求准确还原每一处,包括每家店铺。”七旬的何国镛用了3年时间,从资料收集到实地走访,最后绘制成图。他说,自己不仅是用画笔记录下60年前的春熙路,更希望保留住那些曾经的记忆。
小时候
母亲是美术老师他却没有兴趣
何国镛的母亲曾是小学美术老师,教过不少学生,还有的进入高校深造,成为专业画家。小时候,母亲非常希望何国镛学习美术。“妈妈想让我学,她说她的学生不少都学有所成,我天天在家跟着她,学起来更容易。”何国镛说,不过当时他的兴趣并不在此,所以学过一些白描后,就没有继续学下去。
上世纪70年代,何国镛却当上了乡村美术老师。由于有一定基础,当地教育局希望他能给其他老师上课。“其实我原来没怎么学,不过基础还是比他们好。”何国镛说。
工作后
俯览春熙路 萌生记录街景的念头
当了五六年乡村美术老师后,何国镛转行到了建筑公司。当时,他的工作之一是实地勘察,经常要爬到房顶查看街道的情况。久而久之,他慢慢发觉,站在屋顶上看春熙路感觉很不一样。“站在街上你只能看见的街景的一部分,站在屋顶却可以鸟瞰全景,更能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何国镛说,那时候没有航拍,看到街道全景让他很有感触,当时就有了记录成都街景的想法。
后来,何国镛又转行开始接触手绘装饰图、室内装饰和建筑群手绘,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退休,何国镛说,小时候没学画画,工作却成了他画画的“补课老师”。
花3年资料收集 走访数百位老居民
2013年,退休的何国镛开始着手老春熙的资料收集。“很多人说画街景可以照老照片画,其实要绘制街景全貌,老照片的作用很有限。”何国镛说,因为照片仅能体现一部分街景,但还原全貌还需具体到每一家店铺的位置和造型。
为了准确还原,何国镛开始实地走访,收集资料。“我从小住在春熙路附近,所以开始走访时,我问了很多老朋友。”何国镛说,不过仅靠朋友,资料收集进度仍然很慢,有些地方朋友们也回忆不清楚。于是,他开始扩大资料收集范围,只要是听说有人可以提供资料,就赶去询问。“收集资料过程很长,我大概问询了数百位老居民,其中也需要缘分。”何国镛说。
一次,他相约朋友到茶馆,聊天时,他问起春熙路口一家药房的位置,大家七嘴八舌,没讨论出结果。却吸引了坐在隔壁桌喝茶的一位老者。“那个大爷说着一口北方话,不像成都本地人,却说他知道那家药房在哪儿,还有准确的名字。”何国镛说,经过一番攀谈,他才知道老大爷虽是外地人,但以前认识这家药店老板的女儿,这让何国镛惊喜不已,也让他确定了这家药店的位置和曾经的样貌。
继续画
开始手绘华兴街总府路 希望老居民提供资料
繁琐的资料收集工作花了3年时间,绘制手稿时,何国镛也常常熬夜,可今年70岁的他还想继续画出更多老街景。“上世纪50年代的成都很多街道和现在都不一样,不少老建筑现在已经没有了。”何国镛说,他把当时的街景尽量真实地还原,就是为了保留当年的记忆,也希望可以呼吁保护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
现在,他不仅想继续从不同角度还原老春熙的街景,还开始着手绘制华兴街、总府路等街道,下一步他还计划要画陕西街、华西坝等地。他的这项“事业”也得到朋友的支持,有朋友专门成立了一个研讨会,帮助他收集老成都街巷的资料。“第一幅春熙路,我用了约3年时间,随着年龄增大,我也担心无法很好完成,但现在大家帮我一起收集资料,我计划在2、3年内把想画的街景都还原出来。”何国镛说,他也希望曾住在这些街道附近的老居民可以为他提供资料,帮助他更快完成老成都还原街景图。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明宇 摄影报道
原标题:七旬大爷手绘60年前春熙路 准确到每家店铺地址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