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选择题:
不完美环境,家长能接受吗?
校方态度:“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一次,强强把几个同学的文具藏了起来,同学们只好向语文老师孙思“告状”,孙思借机发起讨论,“强强拿了大家的文具,我们怎么办?”一位同学的回答让孙思印象深刻,她说:“强强也是希望和我们玩,那就当送他好了”。孙思认为,在恰当的教育契机,老师和家长给予孩子巧妙引导,可以逐渐避免孩子间的冲突,甚至让强强感受到被善意包围,可以帮助强强康复和其他孩子成长。
蔡晓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根据医学的诊断和资源中心的观察,强强并不适合就读于特殊学校,按照通行做法,强强应该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让一些有心理或生理障碍的孩子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又能让孩子得到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使这些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蔡晓莉强调,如果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与普通社会隔离的教学环境只能让成年后的学生融入社会变得更困难。
“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孩子退学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也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这句话,满泽洪不知对家长们说了多少次。
5年来,家长们曾多次找过满泽洪和强强的父亲吴坚。校方一贯的态度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给予强强这样的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也对全班同学的成长有所帮助。“家长们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孩子们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家长们最理想的环境中,也要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话说回来,强强其实是一种教育资源,对于其他家长来说,教育孩子怎样求同存异,面对一些困扰和不完美的环境也非常重要,”满泽洪说。
一位专家曾告诉吴坚,孩子的症状会在13岁后慢慢消失。这坚定了吴坚的信念:“虽然现在他和同学相处有些困难,但我相信他会好,我一直在等他好起来的那一天”。不过,蔡晓莉认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问题会复杂化”,一些孩子16岁后会出现好转,但还有一些孩子的多动症症状会维持到成年,对强强的行为干预应当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最好。
“问题行为的产生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强强的家庭、老师,他的玩伴甚至玩伴的家长,都应该纳入综合性治理的范围,从不同方面寻找原因和对策,要让家长们意识到,这种参与不仅是帮助了强强,也是帮助他们和孩子一起成长。”蔡晓莉说,“一个良好行为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强强的行为不会一夜间发生改变,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进步很慢,但对于一个特殊的孩子来说,已经很不容易。”
“只是,其他家长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但要他们这样做,却非常困难。”
(学生及学生家长均为化名)
成都商报记者 许梦娜 实习生 赵方
原标题:父亲半工半陪读 拯救“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