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增收:留得青山,留住金山
“青山绿水,换得来我们的生计吗?”当年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伐木工李军放下斧头时的疑问,是当时10万多名伐木工共同的疑惑。
如今,疑惑不再:随着植被恢复,森林产业蓬勃兴起。如今年近50岁的李军,已是当地一家森林特产加工企业的老板,“我们每年卖出大山的野生菌就有30多万元的利润。”生活一天天滋润起来。
大巴山的银耳、米仓山的茶叶、大凉山的天麻……依靠林下种养发展起来的四川土特产,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目前,四川“森林食品”已发展到400多种,80多家企业把他们的“森林食品”推上了电商平台。
“一到夏天,这里的客房就不够用。”说起森林旅游,玉屏山农家乐老板周玉琼满是“幸福的烦恼”。去年,四川首届森林康养年会在玉屏山举行,凭借独树一帜的生态环境,当地康养产业发展前景引得社会资本青睐,周玉琼们有望分享到更多生态红利。
留得青山就是留住金山。曾经荒山连荒坡的贫困乡村,如今漫山遍野是苹果、樱桃、梨树、花椒,引得游客如织。近10年来,四川生态旅游总收入增长了150倍,去年更是超过600亿元,一举超过四川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和地方财政17年来的总投入,九寨沟、瓦屋山等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旅游胜地。
在宜宾市翠屏区佛现山,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均沿江而建。其中,刘元洪的“刘家客栈”生意格外红火,“以前上山砍树,现在靠着青山和长江搞旅游。”他说,虽然都是“靠山吃山”,但现在“吃”得更舒坦,更滋润。
原标题:四川绿荫满岸守清波(长江构建“绿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