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5年探索 成都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 (2)

2016-04-18 07:49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史建婷

点位1 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

信步川西林盘

欣赏田园牧歌

穿斗结构的梁房、“四合头”的庭院、曲径通幽的林盘,或是篱笆小院,或是木栅栏小院,或是砖墙小院,小院龙门前,鲜花点缀,芳草萋萋。每到周末,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总能见到络绎不绝、成群结队而来的游客。信步其中,纷纷被这样的川西民居风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我们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和改造要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余花龙门子!”昨日上午,在崇州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记者再次来到了这里。

在“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桤泉镇依托川西林盘保护性开发项目实施,不大拆大建、不砍树、不毁林维持原有川西民居风貌,盘活农村资源,配套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使群众就地提升居住品质,望山见水忆乡愁。

记者了解到,在改造过程中,桤泉镇围绕不同林盘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产业特色,建设一批个性鲜明、特色迥异的原生态林盘。挖掘余花龙门子历史文化,将林盘群1、2组团建成具有浓郁西蜀文化气息的池塘文化林盘,恢复守望广场,开设文化院坝,传承百年余家历史文化。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挥9组地处千亩红提核心区域优势,将3组团(9组)打造成红提产业林盘,使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相融。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赋予群众更多产权性收益,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对林盘群内的农户房屋采取租(租赁)、转(转让)、安(安置)方式(目前已租赁两户、转让一户、安置一户),撬动农民财产变现,盘活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促进农村产权要素流动,引进“申易红提农庄”“万春卤肉”等乡村特色餐饮名店,打造以“农家客栈”为主题的乡村历史文化特色旅游村落。此外,围绕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群众实现城镇化。对林盘内民居风貌、道路、沟渠进行整治,对农房进行功能性改造,配套排水、绿化、停车场,明显改善林盘人居环境,再现余花龙门子川西农耕文明。

点位2 都江堰天马镇凤栖苑

一三产业互动

尽显农耕风情

天马镇通过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的良好开端,借助葡萄采摘节充分展示和彰显“天府农耕风情小镇”的魅力。并致力于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体验游的互动融合发展,为广大城市居民、旅游爱好者、好吃嘴打造一个理想的农耕乐园。

天马镇凤栖苑在打造之初,采取群众自主决策。参不参与自己定。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大会、村民议事会和户代表会议,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同时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各地参观学习,亲身体会“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优势,组织镇村干部入户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长远账。

设计方案自己议,推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单位的比选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设计单位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新村点位布局、新居户型设计、民居风貌形态、公建配套和景观布局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

建设施工自己管。选举产生9人组成的农房建设项目业主委员会,全程参与房屋设计、建设全过程。

在绿凤社区凤栖苑农民集中居住区临彭青线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将社区活动阵地,包含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劳动保障、就业、残联、便民服务室、物管用房等)、警务、卫生、文化活动、便民商店等设施。按照凤栖民俗村的建设规划,下一步将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除村级党组织阵地的功能外,还含有凤栖民俗村对外旅游接待管理职能。

依托便捷的交通路网和丰富的土地、林盘、水系以及湿地等资源,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同时,结合现有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有机蔬菜、生态苗木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大地景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型发展。

点位3 都江堰柳街陶兰馨居

打造文化新农村

田间地头吟诗歌

通过发动群众环境整治,都江堰柳街成为城市人体验美丽农村的目的地,如今,美丽的环境与文化联姻,正在成为柳街新的发力方向。

都江堰田园诗歌吟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中国田园诗歌创作基地授牌、诗歌论坛、田园诗庐揭牌等活动,在柳街一次次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诗人前来感受田园诗歌。

游客来到柳街,不仅可以聆听现场诗歌吟诵,游览诗歌大院,还有机会参与其中,轻舟曼舞、竹筏对诗,亲身感受诗歌、国学的魅力。

柳街政府因地制宜,整合村民房屋资源,在村民家中开设民宿。游客入住民宿,与农民同吃同住,尽可能地保持原始民俗风貌,留住传统,留下历史痕迹。

如今的柳街镇,院落整洁,生态优美,兰花飘香,现代农业五彩缤纷,民间诗歌文化丰富精彩,民宿旅游和乡村旅游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目前,“柳街薅秧歌”衍生出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为基础诞生了“柳风农民诗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促成了“柳风艺术团”的应运而生。

柳街五一社区的陶兰馨居,改变过去简单“穿衣戴帽”的做法,实施农村散居院落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公推、自荐、民选的方式,选举成立院落管理委员会,负责院落环境整治具体管理和协调,建立院落长效管理机制,改善旧院落生产生活条件,使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清新淡雅。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民主选举小区业主委员会,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管理,小区随时保持干净整洁,群众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施产村相融有机结合,按照“小组微生”理念,小区周围引进了百益生态农庄,建立了葡萄、蓝莓、枇杷等水果种植基地,小区内设民宿客房20余间,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为农旅互动创造了条件。

点位4 蒲江甘溪明月村

文创激活古村落

艺术生态相辉映

在老318国道一旁,蒲江甘溪镇明月村曾经籍籍无名,而创新型产村相融乡村规划的出炉,如同静水投石,激发了文化传承与新村建设、邛窑旧址与文化项目的联姻,老村落变身国际陶艺村。通过规划引领,让林盘保护、院落打造、乡村旅游,在明月“陶艺村”的载体上,得以整合。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相融发展新模式,成为成都新型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成都新农村建设示范。

在明月村,知名主持人、定居国外的规划设计师、陶艺大师、画家、诗人、作家,众多文化人成为这里的“新村民”。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引进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作家、青年创客30余位,引进文创项目25个。手工艺创意聚落和文化创客聚落粗具规模,共同建设多元文化、丰富形态、生态友好、和谐共生、朝气蓬勃的新村落。

今年3月,政府引导农户成立旅游合作社,对农户开设餐饮、客栈、茶社等提供标准并进行指导,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在明月村,实践着一种与以往大多数新农村建设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项目迥然不同的模式,政府牵头、市场导向,整合文创项目、公益组织、农户等多方资源,共建共享。

文创支撑,以公司和艺术家、专业人士为投资主体,项目独立经营管理,创建以陶为主的手工艺创意园区。旅游合作社联动,形成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推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创建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未来,艺术与生态共生,村民共建共享,产业良性发展、人与环境友好、人际关系和谐,村民安居乐业,这是明月村的目标。

本报记者 粟新林 洪继东 赵荣昌 文/图

原标题:5年 成都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