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珍稀四川狭口蛙 藏身成都闹市

2016-07-16 08:0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四川狭口蛙是四川特有品种,主要生活在海拔500-10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四川狭口蛙的幼体,整体呈纺锤形,头部两边有外腮,两只大眼睛十分明显。

7月12日,成都望江公园附近一个小区树林中,两位自然爱好者正在寻找四川狭口蛙。

有猜测称,这极有可能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及团队当年放归的蛙种后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要以为蛙只生活在乡间田野,成都一群自然爱好者经过三年连续观测,在望江公园附近也发现了蛙的身影,而且是珍稀的四川狭口蛙,它们在这里长期稳定栖息。

目前全世界狭口蛙有17种,我国现有5种,而四川狭口蛙则是四川特有物种。对于此次发现,有两栖动物研究者猜测,这极有可能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奠基人----刘承钊及其团队当年进行研究后放归的蛙种后代。

自然爱好者 深夜树洞寻蛙

7月12日,暴雨过后暑热退去,成都望江公园附近一个老旧小区,大雨在泥地里留下几摊积水。密林里蚊虫猖獗,几束手电筒光打破了院落的平静,来自玉林小学的学生和著名环保人士沈尤一起,正躬身寻找。“快看这几只蝌蚪。”打着强光手电的沈尤在一块2平方米左右的积水前缓缓蹲下。他所说的蝌蚪正是四川狭口蛙的幼体,整体呈纺锤形,头部两边有外腮,两只大眼睛十分明显。除了灰色的皮肤,它看起来和普通蝌蚪无异。

作为资深自然爱好者,沈尤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你看这棵梧桐树很老了,中间是空的。”顺着手电筒灯光,沈尤轻轻敲击梧桐树,树干发出闷声回响,树干中部分叉的地方,一个不起眼的小洞被泥土包裹,仔细观察可以看见有动物爬过的痕迹。“四川狭口蛙就喜欢在树洞里居住,然后下地交配。”

经过仔细寻找,沈尤果然在距离梧桐树不远的泥地里发现了一只成年四川狭口蛙。它背部呈橄榄绿,遍布黑点,体型和普通青蛙相近,后腿粗短有力,双眼凸起,表情呆萌。沈尤一行拍照记录后就匆匆关灯离开,他们不希望对这个小家伙有过多干扰。

一点积水也会成为四川狭口蛙孵化的地点,为了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狭口蛙从孵化到成熟前后不过20多天。

树林中有很多菌类植物,吸引了不少蚂蚁,丰富的食物也给四川狭口蛙提供了栖息便利。

从孵化到成年 只要20多天

据两栖和爬行动物研究者、西南山地工作室CEO巫嘉伟介绍,四川狭口蛙属于“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生活在海拔500-1200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最北仅出现在甘肃文县,在成都东部龙泉驿也有分布,它是一种亲近人类的蛙种。

四川狭口蛙多蛰居于土穴或树根底部以及树洞,在夏季雨季求偶繁殖,喜欢在季节性形成的水坑产卵。巫嘉伟说,四川狭口蛙的交配和繁育都很“投机”,除了在池塘,哪怕只有一两平方米大的积水都能产卵,产卵也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保证存活率。“卵呈漂浮状,这有利于孵化和加速发育,避免临时水塘干涸对其种群生存的威胁。”从孵化到成年,前后不过20多天时间。

蛙从哪里来?

或为研究放归的蛙种后代

沈尤等人观测到的四川狭口蛙种群,可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巫嘉伟告诉记者,我国著名动物学家、教育家,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刘承钊先生,上世纪30年代来到四川,长期从事两栖类自然史的研究并发现大量新种属。1961年,刘承钊与夫人胡淑琴合著的《中国无尾两栖类》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记载当时已知中国无尾两栖动物120种及未订名的11种蝌蚪,对许多种属都作了讨论。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刘承钊对横断山区两栖动物的分类区系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创的见解。所以在两栖动物爱好者间有这样的说法,望江公园附近出现的四川狭口蛙种群,很有可能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刘承钊先生及其团队进行研究后放归的蛙种后代。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涛

摄影报道

原标题:珍稀四川狭口蛙 藏身成都闹市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