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凉山神秘“追蜂达人” 家里养毒蜂成了非遗项目(2)

2016-07-24 07:5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巧用头发丝打“标记” 追行几十公里找蜂巢

名为养殖,其实是将山野间的野蜂巢移回家附近,让野蜂在蜂巢内实现繁殖。“因为野蜂不能实行人工繁殖,只能从野外找着蜂巢移植回来养大。”李明松表示,由于蜂巢不能实现隔年繁殖,第二年三四月份,当地的猎蜂人就到外面寻蜂。

寻找野蜂,当地的傈僳人有一套奇特的方法。猎蜂人张正顺向成都商报记者演示了整个招蜂的过程。“通常是捉上一、两只蚱蜢等昆虫或肉类,固定在一根细棍上当诱饵。”张正顺找来一根小木棍,上面夹着一块猪肉,放在路边的果树旁。

很快,一只马蜂飞来,展开撕咬。“马蜂虽凶狠,可也很傻。”张正顺笑着说,“它们是典型的顾头不顾尾。”随即,张正顺扯下一根几厘米的头发,熟练的在一端打上活结,另一端拴上白色的小纸条、薄膜或鸡毛等。

“给马蜂拴个尾巴,用作跟踪的参照物,就能找到蜂窝。”看见马蜂只顾啃食搬肉,张正顺瞅准时机,将头发活结套在蜂腰上。“这时的马蜂是不蜇人的”。当马蜂将肉啃下后,抱起往“家”飞。这时,张正顺便跟着马蜂追赶。

站在现场的村支书李正荣介绍,由于捕获了猎物,野蜂的灵活度和飞行速度都慢了很多,捕蜂人就跟着白色的参照物追。通常情况下,村里的猎蜂人近则追几公里,远则追几十公里。很多野蜂巢都在十几二十米的树梢上,当地的捕蜂人都能像猴子一样轻松爬山上,将树上的蜂巢取下,因此他们也被称作“树梢飞人”。

不怕被毒蜂蜇伤 养蜂成为凉山州非遗

傈僳人自古有一种说法:“三只土蜂能杀死一头牛,一窝马蜂能蜇死一个人。”即使对象如此危险,也不能阻止傈僳人寻找马蜂的脚步。当地的猎蜂人介绍,傈僳人捕野蜂,没有什么防护措施,有时候连简易的头套都不戴,就用一双胶手套而已,靠的是经验与智慧。

“难道没有危险吗?”张正顺笑着说:“你不招惹它就行了,马蜂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我们这儿家家都养过蜂,没人怕它们。”即便如此,但这些猎蜂人依然经常被马蜂蜇伤。李明松扶起衣袖,手臂上一个伤疤清晰可见,是被指头大小的土琴蜂蜇伤的,这种野蜂毒性很强,他笑着说,“每年要被野蜂蜇10多次,感觉很平常,只要涂点药酒,几天就好了。”

“这里的猎蜂人好像自身有了抗体似的,被蜇了感觉也很平常。” 据村干部李正荣介绍,一般傈僳人被螫后不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治疗,任其消肿。有时用自制药酒、泡菜水、清凉油等外用搽,几天就能恢复。

乡党委书记罗孝明表示,他在乡上任职10余年,村里从没有一起因野蜂蜇伤而送医的案例,更没有人死亡。如今,养殖野蜂已成了杉木沟村的一条致富路,年收入达数十万元,“按照今年50至100元每斤的价格,最多的一户能卖几万元。”与此同时,还有当地的猎蜂人组队到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帮人取马蜂包,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最近,德昌傈僳人养野蜂的习俗成为了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表示,还会保留传统,继续上山寻养野蜂。

宋明 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