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援藏甘孜行:“看得见”的变化

2016-08-24 10:1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偶曲河防洪避险综合广场

行走在甘孜州,很多人都会告诉我们,成都援藏队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家乡。这种“改变”,既有“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援建项目。五年时间,广袤与坚强的雪山草原上,伴随着一个个援建项目的拔地而起。

2012年—2016年,全市共确立援藏项目372个,总投资13.29亿元。其中,民生项目148个,总投资5.79亿元,产业项目60个,总投资2.78亿元。截至目前,已启动项目369个,投入资金9.79亿元;民生和产业项目已分别启动145个和60个,共投入资金5.73亿元。

偶曲河防洪避险广场

成为白玉县城新地标

夏日的白玉县城,太阳的直射让“外来者”们犹如火烤。但在县城边的建设工地上,烈日却丝毫没有影响工程的进度,由武侯区(崇州市)援建的偶曲河防洪避险综合广场项目,已经到了最后的收官阶段。

据援藏干部介绍,广场上具有藏区文化代表意义的格萨尔王兵器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浮雕;政策解读的文化长廊;钢筋铁丝网加固的护坡大坝,以及拾阶而下广场底层的藏文化手工艺品专卖店、民族风情的住宿餐饮、创新创业的载体孵化器,都正在系统地规划之中。“五年了,武侯(崇州)援藏工作队见证了白玉县城这一地标性建筑矗立起来。”7月12日14时,武侯区援藏队队员张忠山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己在偶曲河防洪避险广场上的照片,并配上了这样的文字,在他看来,这是成都印记在白玉县城的最厚重写照。

武侯(崇州)援藏工作队领队曾咏梅告诉记者,随着项目的完工,如今每到傍晚时分,白玉县城的很多居民都会三两结伴,来到广场上休闲,不时还会有爱好热闹的藏族同胞搬来音响设备,随歌曼舞。有援藏干部曾经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下这样唯美的一幕:夜色渐深,伴随着沿河的灯光,“太阳谷”里的藏族小伙姑娘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小城的宁静伴随着音乐起伏和凉风吹拂,让工作一日的疲劳瞬间消除,唯独留下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据曾咏梅介绍,建成后的偶曲河防洪避险综合广场,在成为白玉县城地标性建筑的同时,还将兼有河道治理和休闲景观等功能。项目建设期限为2014年2月-2016年6月,项目总投资5954.93万元,其中武侯区援藏资金4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约4100万元,实际已拨付援藏资金2975.26万元。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549.33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容纳避险人数约11000人。”据白玉县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到建筑完工,项目先后历经土方开挖,边坡工程、路面工程,商铺、车库、仓库及厕所等房屋建筑工程及相关应急供电供水管线工程十余项。其中,土石方开挖就需241180.4平方米;边坡工程包括山体护坡及挡土墙工程,山体护坡2714.23平方米;对不同位置的挡防采用不同类型的挡土墙。此外,还包括路面工程24916平方米。

王大龙村 人畜分离新生活

成国道215线上一颗靓丽的明珠

位于巴塘县的苏洼龙乡王大龙村,地处金沙江畔,大山环绕,发展迟缓。从巴塘县城出发,要经过足足3个小时的颠簸,才能够到达王大龙村。7月9日下午,听说有成都的记者来采访,村民们都围到了村委会,为数不多几个能说汉语的,拉着记者,自愿当起了向导,滔滔不绝地说起村子这两年的变化。

“以为都这个岁数了,在山上就过一辈子,真没想到能有今天。”跟随着72岁的村民洛松多吉,记者走进了他的家,一栋2层楼矗立在农家小院之中,白墙红窗加上各种藏式点缀图案,特别漂亮。他告诉记者,他家6口人以前居住在宗松山上,住的是人畜合居的土楼,一楼圈养牲畜并兼具厕所功能,一家6口人则居住在2楼,每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

2012年,双流区结对支援巴塘县后,苏洼龙乡王大龙村被列入了“6+2”援建项目之一,双流援藏队员在考察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就编制了王大龙新村建设规划,“采取双流区每户2万元以奖代补,巴塘县给予每户1万元建新房补助,对全村实施了‘四改、三化’(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庭院的硬化、绿化、美化)新村建设。”洛松多吉成了首批受益者之一。

2013年,看到洛松多吉一家住进了新家后,村里的其他98户村民也按捺不住,相继主动配合实施了“四改、三化”,其他3户五保户则实现了集中供养。短短两年时间,王大龙新村就有了一个新“别名”——国道215线沿线一颗靓丽的明珠。

幸福美丽新村建起来,产业也要强起来!在对口援建中,双流区将其作为重要的援建项目之一,一方面按照“兴业、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求对村民住宅实现“四改、三化”,实现人畜分离;另一方面,双流区又投入330万元,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全面帮扶。

以前,王大龙村都以种植青稞为主,如今改种经济作物,背后有很多故事。巴塘90%的蔬菜都是从云南经过王大龙村运进来,为什么村里不可以自己种?了解到这一事实后,双流援藏队在对王大龙村结对帮扶的过程中,先后为该村规划并发展了酸石榴、核桃、南区海椒等经济作物种植。如今临近该村10多分钟车程,投资180亿元的苏洼龙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等到电站建好后,我们的蔬菜就再也不愁销路咯!”看到发展机遇的村民们,每天都向施工队打听着电站的工程进度,“这是我们的盼头。”

在王大龙村采访时,记者正好碰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营业执照被送到村上,“有了这块牌子,我们的发展后劲更足了。”村民们围在村支部书记土登家里,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截至目前,王大龙村以村里9户贫困户为依托,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已经先期发展了21亩蔬菜种植基地。据土登介绍,如今全村的103户村民已全部加入合作社,下一步还将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双流区对口帮扶下,王大龙村的蔬菜种植产业有了飞跃式发展,实现玉米增收45000斤,南区海椒增产8000斤。此外,记者根据双流区提供的数据发现,截至2015年底,王大龙村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底的3900元提高到了5960元,而这一数据,随着蔬菜基地等的不断投产,还将不断增加。

记者 赵荣昌 摄影 谢明刚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