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到访北京师范大学,与近3000名学子分享女排训练、夺冠的故事。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
昨天,带领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郎平,回国后到访的首家高校选择了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为学校近3000名学子作报告,分享女排训练、夺冠背后的故事。郎平称,她认为的团队精神就是相互包容、相互担当;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中国女排球迷应学会欣赏排球,才不会感到“虐心”。郎平表示,她将组建北师大女子排球队,希望未来校园排球项目开展起来,教体真正结合。
□忆往昔
感谢老师当年“开小灶”
昨天下午不到两点,北师大邱季端体育馆内已经座无虚席。两点半,郎平准时现身,现场近3000名老师和学生起身欢呼“欢迎郎平学长回家”。
“从里约奥运会回来后,郎平到访的首家高校就是我们北师大。如今她不仅是大家的学长,也正式加入到师大教师行列,变为我们的郎老师。”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介绍,郎平与北师大渊源颇深,1981年中国女排对战东道主日本队,并首次夺冠,北师大学生曾拿着火把、敲着脸盆欢呼游行,感染激励了一代人。1986年郎平进入外语系就读,2008年受聘荣誉教授,2015年在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正式变身“郎主任”“郎老师”。
郎平说,她在学校看到了1986年的照片,实在是岁月不饶人。“我想起年轻时在学校球场上总是信心满满,”郎平同时感谢母校英语专业的老师们,当年总是“开小灶”照顾她这位26岁的高龄学生,“老师们抽时间给我补课,让我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才成就了日后的‘国际郎’,让我有机会在其他国家执教。我后来还自学了意大利语”。
郎平说,她当时每天坚持背80个英语单词,虽然晚上眼睛直打架,但也成长得很快。“时代不同,学习精神是一样的。”郎平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学弟学妹。
□谈夺冠
拼搏加技术成就综合实力
今年夏天,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回奥运会决赛并最终获得冠军,让全中国为之沸腾。郎平却直言,辉煌背后,是一场场意想不到的艰难。大家看到的是女排球场上的荣耀,却看不到她们背后的艰苦努力。
郎平回忆说,2013年她出任女排教练,队里那些18岁到28岁的女运动员,训练起来没有周末,最多周日休息半天。年复一日,非常艰苦。大家所谓的十一、春节假期,她们都没有。“今年过年,队里破格给她们放假3天,其中还包括在路上的时间,归队后即投入封闭式训练,在一个地方待两个月八个星期,宿舍、食堂、训练场,‘三点一线’,非常单调。”
2013年亚洲锦标赛失利,那时大家的首要目标是回到亚洲第一。她开始调整策略,确立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将全队成员提高到28个,同时为奥运会培养新手。
“现在回头看,我们的目标都实现了。2014年世界锦标赛第二名,2015年夺回亚洲冠军,同年11月世界杯比赛中夺冠,这些都给了队员很大鼓舞。而今年的目标就是获得奖牌。”郎平直言,备战期间,团队做了很多分析来突破技术难关,扣篮、副攻、二传等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拼搏加技术才叫综合实力。每天的训练就是强化我们的不足,而我们的不足就是我们的潜力。”
女排姑娘们在里约比赛期间也经受了诸多压力,有的年轻队员经常默默流眼泪。
郎平坦言,“开赛后,有几天特别难熬,当时大家还没有调整出状态,5场输了3场,真是虐心啊!我能感受到姑娘们背着过往荣誉的包袱,有点前怕虎后怕狼,领先不踏实,落后了更心虚。”
面对这种状况,郎平与每位队员谈话,“输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水平拿出来,更要把拼搏精神拿出来,打得不好说明有些方面还不够,那就回家再练习!”正是这样的鼓励,大家在赢了巴西队后,整个士气提了起来,往后越打越好。
原标题:郎平回母校谈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