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陈怡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编制《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项目组负责人
新闻名词
GaWC世界级都市
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以英国拉夫堡大学为基地,尝试为世界级都市定义和分类。世界级都市名册于GaWC 5号调查学报中概述。目前,GaWC的世界级都市名册是全球关于世界一、二、三、四线城市最权威的排名。
新闻延伸
面向两个百年发展目标
《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正在编制
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总规划师陈怡星所在项目组主要承担的《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编制工作。
该《规划》是面向我国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针对成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旨在找准成都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为未来30年城市发展建设寻求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生态绿色、具有竞争力的路径。在面向长远的同时,规划也着眼当前,针对成都发展中的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提出近期可实施的发展建设规划策略。形成长远结合、虚实相扣的完整规划体系。
规划采取了多方合作、全民参与的方式,在中规划项目编制组的统筹下,协同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方智力资源共同完成编制,同时积极调动成都市民与企业参与,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大量收集了市民与企业对未来成都发展的构想。目前规划已完成实地调研和群众参与工作,并形成初步规划成果。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在构建城市空间上,成都提出构建网络城市群,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两大极核,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同时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建成一批卫星城。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承担编制《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的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陈怡星,她认为成都的空间结构应从“中心-边缘结构”走向相对扁平的网络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从廊道蔓延式的发展走向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建设。
除此之外,成都提出打造“小街区规制”、“独立成市”,她也认为,对于市民而言,两者更多的是就让城市回归到“以人为本”。
成都空间结构改变
从中心-边缘结构
走向扁平的网络结构
在城建规划领域来讲,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城市功能?陈怡星留意到,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中提到,要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在学术界更多地被称为‘世界城市’或者‘全球城市’。”陈怡星提到,萨斯基娅·萨森于1991年出版了《The Global City》(《全球城市》),认为全球城市是全球资本的服务中心。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若干比较受认可的世界城市或者全球城市测度标准和方法,包括全球经济实力指数、财富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等。综观全球城市的测度方法,可以发现学术界对全球城市的认识逐步转向对城市文化、创新、宜居等软指标的多元关注,普遍认为一个全球城市除了应具有全球资本控制和服务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文化影响能力、以人为本的宜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供给。
在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全球城市面临两大特征:一是区域化。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因此在全球城市区域中,单个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趋向于更好地与区域对接。二是扁平化,城市中某一组团、节点会因某一项专业职能,而直接融入全球经济网络,因此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会从中心-边缘结构走向相对扁平的网络结构。
“成都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方面已经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体系(GaWC)排名结果,成都已经进入世界级都市“预备役”的HS(high sufficiency,高度自足城市)级,在HS级中位列全球第6位、中国第1位,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GaWC世界级都市体系的内陆城市。此外,在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世界城市竞争力指数等排名中,成都均有入榜,是除北上广深以外的第二层级的世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