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之前,多地纪检监察部门加强了“四风”违纪问题查处力度,通过大数据梳理、新媒体举报等多种方式,让四风问题不再“死灰复燃”。记者梳理发现,纪检监察部门真是“蛮拼的”,而透过纪检监察部门公布的案例,正可看出“四风”高发的重要领域。
——“大数据”绘制“四风”典型问题地图。贵州省纪委日前发布了1至8月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报告显示,其中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占31.4%;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占25%;大办婚丧喜庆占16.7%;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占13.2%;另外还涉及违规公款吃喝问题、公款旅游、楼堂馆所违规等问题。
——“四风举报一键通”。今年,湖南省纪委在官方微信“三湘风纪”上开通“‘四风’举报一键通”功能,还将“四风”问题的受理交办、调查处理、公开回复全过程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网友面前,在全省党员干部当中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截至今年8月,该栏目共收到网民各类举报3718件,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各类“四风”问题350余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0余人,并在网上对举报件办理情况进行公开回复。
——“划底线”、强化责任倒查。福建省纪委国庆节前划出“七个严禁”的纪律底线,包括严禁违规公款吃喝;严禁公款旅游;严禁违规配备和管理、使用公车;严禁违规发放津补贴及福利;严禁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天津市纪检监察部门要求对“四风”问题处理不到位区县单位实行责任倒查,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警惕“四风”反弹侵蚀反腐成果
“节假日狠抓‘四风’问题,从效果上看还是不错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近两三年中纪委监察部和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对国庆等重要节假日高度重视,屡次发文督促各地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督查力度,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山东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谭建表示,将“四风”问题列为节前重点执纪工作符合这一问题呈现的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
“‘四风’问题首先是作风问题。作风不良、思想不纯,行为自然屡踩红线。”谭建说,社会风气的产生、变化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从人文历史角度看,中国社会重视人情往来,于是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等行为就有了可乘之机。这也是节庆往往成为“四风”问题高发期的一个原因。
“‘四风’问题在哪个时间段频发、在哪个部门多发、在哪个地点高发,各级党委、纪委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始终让执纪尺度保持‘严紧硬’,从铲除滋生问题的土壤开始让‘四风’无法回潮。”谭建表示。
多位廉政专家认为,近年来,不少“大老虎”接连落马、政治生态得以重塑,赢得社会舆论叫好,但假若群众反映身边“四风”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反而会侵蚀反腐工作的成果,给社会带来消极作用。
用社会治理与制度建设杜绝“四风”回潮
竹立家等专家认为,“四风”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可以视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状态的重要指标。纠正长期养成的“四风”问题,就需要持之以恒保持肃纪高压,用警钟长鸣来绷紧头脑中的那根弦。
“当‘四风’问题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时,它的社会心理基础就自然崩解了。”谭建、竹立家等廉政专家表示,社会治理与制度建设仍是遏制“四风”问题的关键手段。
谭建说,有的人利用“四风”腐蚀拉拢党员干部,必然是有所求。公权单位将公开事项、权力监督做到位,自然不容权力“体外循环”。权力得以公平、公开、透明地运行,就没有可以个人寻租的空间,令打小算盘的人无从下手、得不偿失,也有助于消除“四风”问题的反复发作。
多位接受采访的廉政专家认为,加强群众的参与度、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是根治“四风”问题的重要环节。治理“四风”问题可积极发动公众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违纪案件曝光度,加快扭转以往轻视作风问题的社会心理。尤其应警惕所谓的“审美疲劳”,时间一长、数量一多带来边际效应递减,削弱相关案件震撼心灵的作用。记者陈弘毅 萧海川
原标题:节日来了,纪委提醒:这些领域“四风”仍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