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蒲江有三宝:茶叶、柑橘、猕猴桃。眼下正是猕猴桃集中上市的季节。一哄而上,卖不上价不说,想卖出去都难。如今,果农们少了这般销售之苦。
大兴镇水口村支部书记赵兴丽道出了个中缘由:以前,活跃在田间地头收购果子的不是经纪人就是小商小贩,现在是网店店主。
赵兴丽本人也算是网店店主。2013年,她与本村大学生“村官”王璨共同创建了成都水口红农业发展公司,试水电商,把村里产的水果销往上海、广州、浙江等地。销路打通了,价格也上去了,“烂果子”一下变成了“金果子”,水口村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在她的带动下,目前村子里已有46家电商。他们不只卖本村丑柑、猕猴桃,还卖广西芒果、攀枝花石榴、安岳柠檬等省内外农产品。
网销也有卖不上价的时候,赵兴丽笑着亮出了杀手锏:“我们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有直销店,通过冷链物流,36个小时就送到北京了。网店和实体店,哪个卖得好,我就走哪条路。”
生意做大了,赵兴丽把公司搬进了蒲江县电商孵化园,把亲戚和熟人招至麾下,扩大经营规模。
“赵兴丽的探索获得了多赢的结果”,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看出了门道:通过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仅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而且这种模式可复制、易推广。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紧紧围绕“城乡流通一体化”主线,着力解决农村市场主体缺位、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均衡培育城乡市场,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农资配送渠道,为城乡社区市场发展注入了活力。
“市场是短板,痛点在农村”,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的写照。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助推了农村市场萎缩。资本具有逐利性,哪里挣钱就往哪儿投,大量投向城市,农村找不到钱,导致农村市场基础设施薄弱。
“万村千乡”“家电下乡”“连锁下乡”“超市进镇”,过去靠行政手段培育农村市场,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成都市这次改革试点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推动农村市场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成都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吸引农村人口回流,返乡创业,大量新农村聚居点聚集了人口,客观上也为农村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试点中,成都通过盘活供销和邮政等传统流通组织资产、广泛整合各类资源,引导大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形成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发展格局,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社区流通主体缺位的问题。引导流通组织“跨界经营、叠加服务”,综合发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农资配送等多种业务,并叠加各类便民服务、政务服务等,增加盈利点,形成可持续盈利机制,补齐农村社区原有的以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为主而缺乏流通服务的治理短板。
“两微补短、双向融通”,成都创新城乡社区市场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满足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城乡社区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发展。 (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10月8日第7版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