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协同创新 打通产业先发优势转化梗阻

2016-10-12 14:15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核心观点

加速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先发优势转化的进程,应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加快调整一切不适应产业先发优势形成的生产关系,从转化基础、转化渠道、转化动力和转化环境四个方面系统推进。

产业先发优势是指借助领先技术或领先产品形成的动态竞争优势,具有高门槛、低消耗、高回报、难超越、可持续特征。以形成产业先发优势为支撑的发展模式转变,是新常态下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产业先发优势的形成并非易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面向2030年》显示,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科研人员数量分别占到全球的20%和19%,双双位居世界第二,表明中国的科技资源全球竞争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产业先发优势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充裕的知识、人才等科技资源,更依赖于上述资源向领先技术、领先产品领域的配置。由于这一配置过程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收益方面都面临巨大风险,又受到科研管理体制、产业路径依赖、金融资源支持、创新创业文化等诸多因素阻碍,导致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先发优势转化面临着基础不厚、渠道不畅、动力不足、环境不优等突出难题。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战略思想以及“坚持双轮驱动”的战略布局。要加速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先发优势转化的进程,就应该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特别是加快调整一切不适应产业先发优势形成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从转化基础、转化渠道、转化动力和转化环境等方面系统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先发优势转化。

创新基础研究管理制度 夯实转化基础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形成领先技术、领先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先发优势的源泉,而我国长期选择的后发优势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导致科技资源偏重于向应用型研究和引进消化型创新以及集成创新领域配置。为此,一是要创新财政科研支持体制,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集中支持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和颠覆性原始性技术创新,夯实形成产业先发优势的科技资源基础;二是要创新科研评价管理体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评价原则,推动“科研必须出成果、评价数论文”的“结果+数量”型评价机制向“允许科研失败、评价看贡献”的“过程+质量”型评价机制转变,引导科技资源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配置。

破除科研成果处置束缚 疏通转化渠道

当前由于科技成果处置体制机制约束,大量的优质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转移的渠道不畅,另一方面,产业领域关于领先技术、领先产品的需求难以有效传递至科研机构。为此,一是要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针对以科研投入成本核算成果价值的弊端,尽快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扫除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体制障碍,同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疏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二是要创新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依托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建立领先型市场需求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先发优势的顺畅、高效转化。

改革科研资源管理方式 增强转化动力

经过数十年的创新投资积累,我国形成了总计超过500万人的高素质研发人员,同时形成了数量巨大的科研仪器设备,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约束,上述人才与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普遍偏低,在产业先发优势形成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一是要创新科研人员管理体制,探索允许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允许大学和科研院所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二是要创新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建立各类科研仪器设备网络共享管理平台,实现科研仪器设备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全链条有机衔接,同时创新实验技术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发挥公共科研仪器资源对形成产业先发优势的重要支撑价值。

匹配科研配套工程建设 改善转化环境

推动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先发优势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诸多外界环境的制约,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文化三方面的环境制约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一是要加快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尽快开展高收益债券发行试点,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投贷联动,形成与高风险科研活动、产业活动相匹配的金融支持环境。二是要加快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探索专利保险等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构建网络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营造支持勇于探索领先产品、领先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三是要加快创新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政策调整鼓励树立改变世界的创新文化,营造敢于挑战、不惧失败、相互欣赏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科技人员将科技资源加速向产业先发优势转化的活力。

(毕超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博士)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