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之都。从3000年前的金沙遗址,到秦国的都江堰;从风云迭起的三国争霸,到李白、杜甫、陆游等一代文豪,都为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成都也从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式迈入国家中心城市,走向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
文化深入骨髓的成都,正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努力建成中国西部文创中心,现在成都已经名列文博旅游全国第三、演艺娱乐西部第一、手游全国第四……
2015年,成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567亿元,占GDP的5.06%,初步进入新兴产业行列。成都有更大的愿景: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作为未来的方向,文化创意产业将如何改变成都?成都又做了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位于成都的两座文化创意产业地标。
抓住创意的艺术源头
和其他城市相比,发展文创产业,成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说,艺术家多。
通常人们印象中习惯“离群索居”的艺术家,在成都其实住得离城市一点也不远。下了绕城高速,紧邻着白鹭湾湿地,就是蓝顶美术馆。100多位艺术家聚集于蓝顶,使之成为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群落。
在蓝顶美术馆理事长章智勇看来,艺术家的聚集,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核心要素:“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发展文创产业,最初都是原创艺术家集聚,然后延伸到设计类、创意类需求。因为原创艺术家可以在观念上引导视觉艺术的潮流。抓住了原创艺术家,就抓住了创意的源头。”
拿蓝顶来说,最初也不过是周春芽、郭伟等4位艺术家租用了这里的几间闲置厂房做工作室。“蓝顶”之名,则是因为厂房的屋顶是蓝色的铁皮。因为他们的影响力,艺术家们纷纷“组团”而至;再之后,在成都市政府努力下,蓝顶艺术中心成为了多功能的文化核心区——它是旅游的目的地,是大众休闲审美的教育基地,是艺术家们生活和创作的天堂,同时也是文创产业链的灵感源头和实现地。
让艺术与创意产业结合
版画、漆器、陶艺、蜀绣……在蓝顶,这些古老、传统的技艺,乃至于成都非常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引进到艺术家周围,成为文创产业链的一部分。把这些技艺的材料、质地和工艺,与现代原创艺术个性化的表达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创意产品。
“国画、陶艺、蜀绣、漆器,这些非常好的非物质遗产为什么难以焕发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图像资源太旧了。年轻人可能看到上面这些鲤鱼、龙凤、芙蓉花等传统图像就觉得很没意思。但如果用这些工艺,上面绘就的是现代艺术家的画作,新意立刻就出来了,年轻人会觉得很酷。这是不同代际的视觉经验的更迭。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艺术也可以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章智勇说。
为了向国外先进水平看齐,蓝顶的版画工坊专门邀请了日本艺术家下岡由明担纲领衔。这位67岁的老人已经在蓝顶待了三年有余。版画制作过程繁复而精密,一幅画制作数月是常有之事。在他看来,这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创作,放在成都再合适不过了。
“成都有点像我的家乡京都。相对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这里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艺术家们之间的工作与沟通也更舒适,更适合静心的艺术创作。”下岡由明说。
当充满蓬勃原创力的艺术家遇上精益求精的“匠人”,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天作之合就这样在成都形成了。
在传统中觅得新意
如果说蓝顶代表的是文创产业中“艺术”一面的话,那么位于市中心的红星路35号,则更多体现出“创意”与“产业”相结合的特色。
红星路35号,距离成都最著名的商业街——春熙路还不到3公里。这里曾是印刷厂的旧址。在今天走进这里,你已完全寻不得当年老旧厂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蜂巢”般的外形——一个90度、180度、270度的小房子,像积木般堆砌在一起,形成极具现代气息的几何美感。
从老旧的厂房,到中国西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广告园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才。
为了给创意人才服务,这里搭建起了全产业链的整合运营平台。在红星路35号,有小微企业的孵化器,也有人才的培训中心;作为创意产业,有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广告交易中心,方便知识产权转让;同时,还建立了成都广告研究院、广告创新研发中心,提供学术和技术上的支持。
袁龙军和梁飘逸,都选择把公司开进红星路35号。虽然这两位企业家做的业务不同、产品与路径不同,但在我们看来,其共同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了成都本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养分,成为自身创意的基础和源头。
不久前在成都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袁龙军公司的产品是指定的伴手礼。9月14日,在瑞典举行的第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年会上,该公司布展的产品同样在一个上午就被一扫而空。
像这样的企业,在红星路35号还有很多。在2013年底的时候,入驻该园区的广告类企业就已达到267家,形成了以广告创意设计与传媒印务、网络数字、电子出版及广告交易等上下游产业相聚合的全产业链。
在规划中明确方向
红星路35号、明堂、蓝顶、浓园、东郊记忆、西部智谷、明月国际陶艺村……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有政府的施策和引导,有一群富有理想和创意的从业人员,还有宽松而广泛的文化氛围,在这些共同的有利条件下,文创产业正逐步引领着成都未来转型升级的城市脚步。
“到2017年,实现‘个十百千万’发展目标: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平台(成都创意设计周)、培育十个创意设计国际品牌、集聚一百个创意设计大师、孵化一千家创意设计机构、新增一万人创意设计队伍。”“到2020年,创意设计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面向西部民族历史文化的发掘创新传播中心、面向国际市场跨国合作的西部文化贸易中心、面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西部创意设计中心。”
2014年,成都发布《成都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根据发展目标,成都致力于推动创意设计与制造业、城乡建设、科技、金融、信息化、旅游、会展、体育、商务、农业的融合创新,落实各种优惠措施。
“成都的创意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本、土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个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未来成都的创意产业必有更大发展。”在2014年的成都设计创意周活动上,创意成都奖的评委之一、联合国创意产业高级专家贺寿昌这样看待成都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