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放归动态
昨日18时15分 已到放归地2公里外
成都商报记者从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中心监测站获悉,到昨日18时15分,监测站测定了两只大熊猫的最新状态。信号显示,“张梦”活动在距放归地直线距离约2公里的麻麻地主梁子靠大林场方向,“华妍”则活动在附近的麻麻地沟方向。两只大熊猫的生命体征均平稳正常。
“张梦”的姐姐有了自己的领地
据黄炎介绍,在“华妍”和“张梦”之前,放归了5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有3只基本适应了野外生存,都是在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放归的。2013年11月放归的大熊猫“张想”,是“张梦”的姐姐,已经有了“自己的领地”。2015年11月放归的大熊猫“华娇”,目前生存状况良好。
放归背后
“华妍”和“张梦”的放归,离不开一个由近20人组成的放归团队。作为放归团队总工程师,黄炎说,他除了感到欣慰和自豪,还有担心和不舍。饲养员吴代福表示,在培育“华妍”和“张梦”的过程中,他们一直是在它们身后默默守护的奶爸。
“虎父”黄炎:越胆小,在大自然活得越长
“我是一个亦师亦父的身份。”黄炎说,“它们的妈妈教会它们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我们要教会它们怎么去惧怕人类。”从2006年第一次放归大熊猫开始,他一直是野化培训基地的校长。
“除了一个月一次的体检和母兽哺乳期需要人工补充食物,它们几乎没有受到过人工干预。”即使是体检,工作人员也必须穿上熊猫服,并沾染上大熊猫的味道,尽量让它们不接触人类。甚至还会对大熊猫进行“负刺激”。也就是以人类的样子实施让它们感到不适的刺激,进而让它们惧怕人类。“看到人就躲得远远的,它们越胆小,才能在大自然中存活得更长。”
其实,“虎父”也有心软的时候。两年前,刚刚出生的“张梦”还只有一个月大,天台山下起了暴雨。看到小小的“张梦”浸泡在雨水里,黄炎心疼得不得了。“当时担心它感冒生病,差点就把它抱回来。想把它擦干、放到育婴室里。”但是团队讨论决定,还是狠下了心,把它留在了雨水里。“经过风餐露宿,它今后才能适应大自然。我们帮助得越多,它学到的就越少。”
“奶爸”吴代福:“它们都没有见过我的样子”
“看着它们出生,慢慢长啊长,就要真正地回到大自然了。”“奶爸”吴代福在放归现场穿着熊猫服,看着空空的转运笼,还有它俩没来得及吃完的竹笋,情绪有些低落。
最开始,饲养员团队负责给刚刚生产完的母兽进行人工投喂,来保证母兽有足够的奶水喂养毛茸茸的小家伙。再后来,每次体检时都能看到它们一点点地长大。由于吴代福和同事一直穿着熊猫服,“它们都没有见过我的样子”。
再后来,两个小家伙开始随着母亲四处活动,吴代福就给它俩挂上项圈。“有的时候项圈断了或者没电了,我们看到信号不动了,就担心得不得了,几个人翻山越岭去找。”吴代福说,有一年冬天,为了找它们,团队的工作人员在雨雪天气翻到海拔3000米的山头,风餐露宿,衣服也被浸湿,直到确认它们没事,心里的石头才放下来。
放归之后,饲养员团队会留下一名成员驻扎在保护区,继续做它俩的奶爸。对于“华妍”和“张梦”未卜的前程,黄炎和吴代福都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会为它们祈福,愿它们平安。”
实习记者 尹沁彤 摄影记者 张建